痞氣丸

PI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7%
大腸經 12%
肝經 12%
心經 12%
腎經 8%
膽經 8%
肺經 6%
膀胱經 2%
心包經 0%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痞氣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厚朴行氣消痞: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痞、燥濕化痰之功。對於脾胃氣滯、胸悶腹脹、食積不消等「痞氣」症狀,厚朴能有效疏通氣機,化解積滯,緩解不適。
  2. 厚朴調和脾胃: 厚朴除了行氣消痞外,也能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痞氣,厚朴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

綜上所述,厚朴在痞氣丸中發揮行氣消痞、調和脾胃的作用,為治療痞氣症狀的重要藥材。

痞氣丸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功效。痞氣多因濕熱蘊積於中焦,導致氣機阻滯而引起,黃連可清熱瀉火,化解濕熱,使氣機暢通。

2. 抑菌止痛: 黃連還有抑菌止痛的作用,可抑制腸道細菌的繁殖,減輕腸道炎症,緩解痞氣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總之,黃連在痞氣丸方劑中發揮着清熱瀉火、抑菌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痞氣,緩解患者症狀。

痞氣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因寒邪客胃、氣滯血瘀所致的痞氣,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能降逆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亦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痞氣丸中加入吳茱萸,有助於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降逆止嘔,從而達到治療痞氣的效果。

痞氣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針對痞氣所致的濕熱內蘊、胸脘痞悶等症狀,起到清熱化濕、消痞散結的作用。
  2. 降逆止嘔:黃芩入肺經,可降氣止嘔,對於因脾胃不和、氣機逆亂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黃芩在痞氣丸中能起到清熱化濕、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痞氣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痞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痞氣常因脾胃濕熱或脾虛氣滯所致,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痞氣問題。
  2. 利水滲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使水濕之邪得以排出體外,緩解因水濕停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痞氣症狀。同時,茯苓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氧,進一步減輕痞氣帶來的痛苦。

痞氣丸中包含澤瀉,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消痞散結: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積聚的水濕排出,達到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因濕邪阻滯所致的痞氣,如脘腹脹滿、胸悶氣短等,澤瀉能有效清除濕邪,解除阻塞,達到消痞散結的目的。
  2.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澤瀉亦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滲濕,化解痰濕。痰濕阻肺,易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澤瀉能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痞氣的目的。

痞氣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為烏頭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針對痞氣丸所治療的寒邪客肺、氣滯血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烏頭辛溫,入肺、脾、腎經,能溫散寒邪,通利氣血,對於寒邪凝滯經絡,導致胸悶氣短、脘腹脹痛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其溫陽散寒之性,也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瘀血阻滯。

然而,烏頭性峻烈,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痞氣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氣的功效。痞氣多由脾胃虛弱、氣機阻滯所致,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痞氣症狀。
  2.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痞氣多與外邪侵襲、內傷脾胃有關,人參可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抵禦外邪,從根本上改善痞氣症狀。

痞氣丸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基於其 清熱利濕、疏肝解鬱 的功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對濕熱阻滯所致的胸脘痞悶、食慾不振、腹脹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茵陳蒿還具備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肋脹痛等不適。

因此,痞氣丸中加入茵陳蒿,旨在通過其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作用,幫助患者消除濕熱、疏肝理氣,從而達到治療痞氣之目的。

痞氣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之效,可瀉熱通便,驅除腸道積滯,化解痞塊。

巴豆性烈,味辛,能破氣行滯,對於胸腹脹滿、脘腹痞塞、大便祕結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慎用,且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並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痞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化痰止咳: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胸悶痞塞、咳嗽痰多、脘腹冷痛等症狀的痞氣,乾薑能起到溫中散寒、驅除寒邪,化解痰飲的作用,改善氣機阻滯,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
  2. 溫脾助運,健脾和胃: 乾薑還能溫脾助運,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導致的痞氣,乾薑能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痞氣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痞氣多因脾胃虛弱,濕氣內阻所致,白朮能健脾燥濕,化解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緩解痞氣。
  2. 升陽止瀉:白朮能升舉陽氣,固攝脾氣,對於脾陽虛弱、腸胃不和所導致的腹瀉也有不錯的療效。痞氣常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能升陽止瀉,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痞氣丸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脹之效。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醒脾開胃的功效。

痞氣丸主要針對脾胃氣滯、胸脘痞悶、食少納呆等症狀,而砂仁能疏肝理氣、行氣消脹,有助於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因此,砂仁是痞氣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痞氣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痞氣,如胃脘冷痛、食少納呆等。

行氣止痛:肉桂辛溫,可行氣活血,溫通經絡,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脘痞悶、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肉桂在痞氣丸中發揮著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內阻、氣滯血瘀所致的痞氣,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痞氣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痞悶、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花椒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花椒辛香走竄,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痛經等症狀,花椒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總而言之,花椒在痞氣丸中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症狀。

主治功效


痞氣丸

中藥方劑「痞氣丸」,主要成分是:厚朴,黃連,吳茱萸,黃芩,茯苓,澤瀉,烏頭,人參,茵陳蒿,巴豆,乾薑,白朮,砂仁,肉桂,花椒,主治功效是:脾積:在胃部的腫塊覆蓋了大面積,很長時間沒有痊癒,使四肢無法伸展,發黃疸,吃東西也不能長肌肉。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2.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5.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6.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7.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8.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9.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10.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11.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功效。

  12.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功效。

  13.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14.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15.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痞氣丸」,具有補氣、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脾積、水腫、黃疸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烏頭1分(炮,去皮臍),附子半兩(炮,去皮臍),赤石脂(煅,醋淬)2兩,川椒(炒出汗)2兩,乾薑(炮)2兩,桂心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5-7丸,漸加至10丸,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痞氣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2. 服用痞氣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3. 服用痞氣丸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黃疸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黃熱病背痛肩前部肩痛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痞氣丸,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大烏頭1分(炮,去皮臍),附子半兩(炮,去皮臍),赤石脂(煅,醋淬)2兩,川椒(炒出汗)2兩,乾薑(炮)2兩,桂心半兩。 主治:脾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癒,四肢不收,黃癉,飲食不爲肌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脈浮大而長。

痞氣丸,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二。 組成:厚朴(去皮)4錢半,黃連(去須)8錢,吳茱萸(洗)3錢,黃芩2錢,白茯苓(去皮,另爲末)1錢,澤瀉1錢(另爲末),川烏頭(炮,去皮)半錢,人參(去蘆)1錢,茵陳(酒制,炒)1錢半,巴豆霜4分,乾薑(炮)1錢半,白朮2錢,縮砂仁(去皮)1錢半,桂(去皮)4分,川椒(炒)半錢。 主治:脾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癒,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爲肌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