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肥氣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除滿之功效。肥氣丸主要針對肥胖症所引起的脾胃積滯,厚朴可有效緩解食積阻滯,促進消化吸收。
- 降氣平喘: 厚朴還具有降氣平喘的作用,可緩解肥胖所引起的胸悶氣喘症狀。肥胖患者常伴有痰溼內阻,厚朴可助痰液排出,使呼吸通暢。
綜上所述,厚朴在肥氣丸中發揮着消食化積、降氣平喘的功效,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肥氣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肥氣,即濕熱之氣,常伴隨口苦、口臭、腹脹、大便黏膩等症狀。黃連味苦性寒,可清熱瀉火,抑制濕熱之邪,從而改善肥氣症狀。
此外,黃連還可解毒,降低濕熱所致的炎症反應。其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地清除濕熱,改善肥氣所引起的各種不適。
肥氣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肥氣丸主要針對肥胖引起的氣機鬱滯,柴胡性疏散,善於解鬱開胸,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運行通暢,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肥胖症狀。
- 調和氣血:肥氣丸中加入柴胡,還能調節氣血運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有助於脂肪代謝,減輕肥胖。
柴胡在肥氣丸中起著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解決肥胖引起的氣機鬱滯和氣血不調問題。
肥氣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肥氣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肥胖症,花椒的溫中散寒之效能,可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代謝,達到減肥的效果。同時,花椒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肥胖引起的腹部脹痛等不適。
肥氣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峻下逐水、消積化痰的功效,可治療肥胖症所引發的痰濕、積滯等病症。
巴豆性峻,可強力瀉下,將體內積聚的水分和宿便排出,達到減重的目的。同時,巴豆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食物,減少脂肪積累。但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避免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肥氣丸中包含烏頭,主要考量其辛溫燥烈之性,用於治療寒濕凝滯之肥胖。
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可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溫陽化氣。對於因寒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肥胖,烏頭可溫經散寒,化痰消積,促進氣血循環,達到減肥的目的。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辨證論治,不可自行服用。
肥氣丸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化氣之功效。肥氣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肥胖症狀,而乾薑能夠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陽氣不足,從而有助於減輕肥胖症狀。
- 化痰利濕,消脂降脂: 乾薑還具有化痰利濕、消脂降脂的作用。肥胖患者常伴有痰濕內阻,影響脾胃運化。乾薑可以溫化痰濕,促進水分代謝,減少體內脂肪堆積,達到消脂減重的效果。
肥氣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滯: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作用。肥氣丸針對肥胖所致的氣機阻滯、痰濕內停,皁莢可幫助消解積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脂質吸收。
- 利水消腫:皁莢同時具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因水腫所造成的肥胖。肥氣丸中加入皁莢,有助於減輕水腫,改善肥胖外觀。
肥氣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肥氣丸主要針對肥胖、痰濕等症,茯苓有助於健脾胃,促進水液代謝,消減痰濕,達到減肥瘦身的效果。
- 利水消腫:茯苓利水消腫,能減少體內水分積聚,有助於減輕身體水腫,改善肥胖造成的臃腫外觀。
肥氣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健運脾胃,增強其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改善肥氣所致的脾虛不運,氣血生化不足,導致體重增加的症狀。
同時,白朮亦有燥濕利水之效,可幫助去除體內濕氣,改善因濕氣阻滯導致的肥胖問題。因此,白朮在肥氣丸中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調節脾胃功能,促進代謝,幫助減重的作用。
肥氣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補虛,扶正固本: 肥氣丸多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短喘促、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可改善體虛狀態,增強機體抵抗力,為治療肥氣提供根本性支持。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肥氣丸方劑中常含有較多寒涼藥材,如石膏、知母等,人參性溫,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寒性過重對人體造成損傷,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肥氣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功效。肥氣丸多由多種藥材組成,甘草能有效調和各藥材的性質,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輕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黨參等補氣藥的補氣功效,也能緩解柴胡、葛根等清熱解表藥的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肥氣丸中加入昆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痰化痰: 昆布性寒,味鹹,入肺、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痰的功效。肥胖多因痰濕阻滯,影響氣機升降,昆布可化解痰濕,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減輕肥胖。
- 利水消腫: 昆布富含碘元素,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肥胖者多伴有水腫,昆布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散水腫,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
因此,肥氣丸中加入昆布,可有效化解痰濕、利水消腫,達到減肥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肥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肥氣丸主治「肝之積」,即肝經氣血鬱結所致之積聚,其病位在左脅下,形狀如覆杯(倒扣的杯子),或有頭足(觸感硬塊邊緣明顯),遷延日久不癒,並引發咳逆、痎瘧(久瘧)等症狀,纏綿難癒。此症與《難經》所述「肝積肥氣」相符,屬肝鬱氣滯、血瘀痰凝之證,久病兼見寒熱錯雜之象。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破滯:
- 青皮、陳皮:疏肝理脾,破氣消積,針對肝鬱氣滯。
- 枳實、厚朴、檳榔:下氣消脹,破結除滿,通導腸胃氣機,助氣行則血行。
- 蘿蔔子(炒):降氣化痰,消食導滯,輔助疏通中焦。
活血化瘀:
- 三稜、蓬朮(莪朮,醋炒):破血行氣,專攻日久血瘀之積聚。醋製加強入肝散瘀之效。
- 川山甲(穿山甲):性走竄,善通經絡、散結消癥,直達病所。
溫散寒凝:
- 肉桂、乾薑(炮):溫陽散寒,兼化積冷。久積多夾寒凝,溫藥可助氣血運行。
清解鬱熱:
- 黃連:苦寒清熱,反佐溫燥藥之性,防辛熱助火,兼治久病化熱之象。
佐使調和:
- 炒鹽:鹹軟堅結,引藥入腎(肝腎同源),助消積聚。
- 醋糊為丸:酸收入肝,增強藥物作用於肝經,且醋能化瘀。
綜論治療原理
本方以「行氣破血」為主軸,結合溫通、清熱、軟堅等法,共奏消癥化積之效。其組方邏輯呼應「積聚多因氣滯血瘀,久則寒熱夾雜」之病機,通過調暢氣機、攻逐瘀血、溫化寒凝、稍佐清熱,使肝經鬱結之「肥氣」漸消,繼而咳逆、痎瘧等兼症得解。藥力峻猛而配伍有制,適用於實證為主的積聚病證。
傳統服藥法
青皮5錢,陳皮5錢,三稜5錢,蓬朮(醋炒)5錢,黃連5錢,枳實5錢,厚朴1兩,檳榔5錢,蘿蔔子(炒)5錢,川山甲5錢,肉桂5錢,乾薑(炮)5錢。
上為末,入炒鹽3錢,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遠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床應用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肥氣丸, 出處:《活人方》卷四。 組成:生半夏1兩,人參5錢,白朮5錢,川芎5錢,青皮5錢,沉香3錢,木香3錢,瓦楞子3錢(醋煅),白芥子1錢,廣橘紅1錢。 主治:積聚癥瘕。
肥氣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三。 組成:青皮1兩,陳皮1兩,三棱1兩,蓬朮(醋炒)1兩,黃連1兩,枳實1兩,厚朴1兩,檳榔5錢,蘿蔔子(炒)5錢,川山甲5錢,肉桂5錢,乾薑(炮)5錢。 主治:肝積。
肥氣丸,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二。 組成:厚朴半兩,黃連7錢,柴胡2兩,椒(炒去汗)4錢,巴豆霜5分,川烏頭(切,去皮)1錢2分,乾薑(炮)半錢,皂角(去皮弦子,煨)1錢半,白茯苓(去皮)1錢半,廣朮(炮)2錢半,人參(去蘆)2錢半,甘草(炙)3錢,崑布2錢半。 主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癒,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肥氣丸,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青皮(炒)2兩,當歸須1兩半,蒼朮1兩半,蛇含石(煅,醋淬)3分,蓬朮(切)3兩,三棱(切)3兩,鐵孕粉3兩(與三棱、蓬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主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癒,發咳逆嘔,痎瘧,連歲月不已,其脈弦而細。肝積名肥氣,色青,兩脅下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男爲積疝,女爲瘕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