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煎

ZI W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五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3%
心經 12%
腎經 10%
大腸經 8%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2%
膽經 2%
小腸經 1%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菀煎,顧名思義,以紫菀爲君藥,其主要功效爲潤肺止咳,化痰排痰。因此,紫菀煎方劑中必然包含紫菀,這並非巧合,而是基於中醫藥理的分析。

紫菀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排痰的功效,對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效果顯著。而紫菀煎正是針對這些症候而設的,以紫菀爲主藥,輔以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因此,紫菀煎方劑中必不可少地包含紫菀,這是其藥效的根本所在。

紫菀煎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氣扶正,增強抵抗力: 紫菀性寒,擅長清熱化痰,但容易耗氣傷陰。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可緩解紫菀的寒性,並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藥效。

二、兼顧脾肺,促進藥物吸收: 紫菀主要作用於肺,而人參則兼顧脾肺,可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因此,在紫菀煎方中加入人參,可使藥性更加平和,功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菀煎方劑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之功效。紫菀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善治風寒咳嗽。二者合用,可補益肺氣、潤燥止咳,兼顧補益氣血,增強治療效果。

二、緩解紫菀燥性。紫菀性燥,長期服用易傷津液。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紫菀燥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紫菀煎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紫菀性溫,擅長宣肺止咳,但有時會燥熱傷津。麥門冬則性寒,能滋陰潤肺,與紫菀相配,既能宣肺止咳,又能防止燥熱傷津,使療效更顯著。
  2. 清熱化痰: 紫菀煎多用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麥門冬能清熱化痰,與紫菀一同,更能有效清除肺熱,使痰液稀釋,利於咳出。

兩者相合,一宣一潤,一熱一寒,相輔相成,增強了紫菀煎的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功效。

紫菀煎中加入柴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肺氣: 紫菀煎以紫菀、款冬花等潤肺化痰為主,柴胡則能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避免肝氣鬱結而影響肺氣,促進痰液排出,更利於治療肺氣鬱閉、咳嗽痰多之症。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紫菀煎中還有旋覆花、蘇子等藥物,柴胡加入後,可以協調藥性,使各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治療效果,達到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目的。

紫菀煎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肺散寒,助紫菀宣肺止咳:紫菀性寒,擅長宣肺止咳,但對於寒性咳嗽效果更佳。花椒性溫,辛散溫通,可助紫菀溫肺散寒,增強其宣肺止咳之效,適用於寒邪客肺、咳嗽痰多、胸悶氣急等症。

2. 行氣止痛,緩解胸痛:花椒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客肺、氣滯血瘀所引起的胸痛,提高紫菀煎的療效。

紫菀煎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肺系疾病。其組成精妙,配伍得宜。其中,烏頭作為一味藥材,雖有毒性,但經過炮製後可減輕毒性並增強療效,是紫菀煎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烏頭味辛、性熱,歸心、脾、腎經,能散寒止痛,溫通經絡。在紫菀煎中,烏頭與紫菀相輔相成,紫菀滋潤肺部,善於化痰止咳;烏頭則能溫通肺氣,祛除寒邪,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此外,烏頭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對因寒邪阻滯導致的各種疼痛亦有緩解作用。紫菀煎中烏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原則,彰顯了中醫藥學的智慧。

紫菀煎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協同作用: 紫菀善於宣肺止咳,但對於風寒咳嗽,單用紫菀效果有限。羌活具有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紫菀宣散肺氣,同時祛除風寒之邪,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引藥入肺: 羌活辛溫走散,可引導紫菀等藥物下行於肺,使藥效更易達病所,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羌活在紫菀煎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與紫菀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的目的。

紫菀煎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紫菀性寒,味辛,擅長化痰止咳,但其寒性較烈,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緩解紫菀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增強紫菀的化痰止咳功效。甘草還具有益氣補中、解毒生津等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紫菀煎方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紫菀煎主治肺氣虛弱、咳嗽痰多等症,厚朴性溫燥,具有降逆止嘔、行氣消痰的功效,可以協同紫菀等藥物,緩解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氣喘、嘔吐等症狀。
  2. 化痰止咳:厚朴入肺經,可以燥濕化痰,有助於清除痰液,改善肺氣閉塞,配合紫菀、款冬花等藥物,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總之,厚朴的加入,可以增強紫菀煎的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之效,使方劑更具針對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紫菀煎中加入大黃,主要是針對其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

紫菀性溫,擅長宣肺止咳,但對於熱邪壅肺、痰熱鬱肺的咳嗽,單獨使用效果有限。大黃苦寒,能瀉熱解毒、通腑泄積,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與紫菀相配,則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對於熱邪壅肺、痰熱鬱肺的咳嗽,更能起到更好的療效。

紫菀煎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紫菀性寒,善於降氣化痰,但容易傷脾胃。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能補脾胃之氣,使紫菀之性不致過寒傷脾,避免藥性過於偏寒而損傷脾胃。
  2. 協同止咳化痰:茯苓能利水滲濕,能使痰液更容易排出,配合紫菀清肺化痰,能有效地止咳化痰,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因此,紫菀煎中加入茯苓,既能保護脾胃,又能增強藥效,使其療效更加顯著。

紫菀煎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止咳: 紫菀煎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而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咳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肺熱,減少痰液分泌,並改善咳嗽症狀。
  2. 制約紫菀燥性,平衡藥性: 紫菀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津。黃連性寒,加入配方中可以有效制約紫菀的燥性,防止其過度傷陰,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患者恢復。

紫菀煎為一傳統中藥方,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方中含紫菀、款冬花等潤肺止咳之品,而令人注目的是其亦配伍了巴豆。巴豆味辛性熱,有毒,具峻下冷積、逐水退腫之效。乍看之下,巴豆與紫菀煎的主治證似無直接關聯,然而,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認為某些頑固性咳嗽乃是由於寒痰壅肺,氣機不利所致。此時,微量使用巴豆能攻逐寒痰,開通肺氣,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至化痰止咳之功。但因其劇毒,臨床應用需極為謹慎,用量宜少,且須炮製去毒,以免傷害正氣。總體而言,紫菀煎中的巴豆,彰顯了中醫方劑學中“攻補兼施”、“毒藥攻邪”的智慧,是中醫藥理學精華之一環。

紫菀煎中加入檳榔,看似奇怪,實則暗藏玄機。紫菀性溫潤,善於宣肺化痰,但其止咳效果有限,且易傷津耗氣。檳榔性溫燥,善於行氣消積,且能降逆止嘔,可輔助紫菀宣肺化痰,並增強其止咳效果。更重要的是,檳榔能溫脾散寒,中和紫菀的燥性,避免其傷津耗氣,使藥效更為平和持久。因此,加入檳榔,不僅增強了止咳效果,更使藥性更加平衡,避免了單味藥物的弊端,體現了中醫配伍的精妙之處。

紫菀煎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止咳化痰: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功效。與紫菀、款冬花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清熱化痰之效,對於熱痰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車前子能利水消腫,對於痰液積聚、水腫等症狀有一定作用。與紫菀等藥物配合,可促進痰液排出,減輕水腫,改善肺部功能。

紫菀煎中加入肉蓯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紫菀擅長宣肺化痰,但偏於燥性,容易傷陰。肉蓯蓉甘潤滋陰,可緩解紫菀的燥性,並增強潤肺止咳效果。

2. 補腎助陽:肉蓯蓉性溫,入腎經,有補腎壯陽之效,可助紫菀宣肺氣,提高療效,尤其適用於腎虛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紫菀煎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紫菀煎以紫菀、款冬花等溫潤肺氣之品為主,但若患者寒邪較盛,僅溫肺不足,需加入吳茱萸溫肺散寒,助其驅散寒邪,進一步止咳化痰。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紫菀煎中部分藥材偏寒,如款冬花、貝母等,而吳茱萸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藥效,增強治療效果。

紫菀煎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協同止咳化痰: 紫菀性溫,善於降肺氣、化痰止咳;水菖蒲性溫,亦可化痰止咳,並有開竅醒神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止咳化痰之效,並兼顧醒神開竅,更適用於痰多而黏稠、咳嗽痰多伴有頭昏腦悶者。
  2. 溫肺散寒: 紫菀性溫,可溫肺化痰;水菖蒲性溫,亦可溫肺散寒。二者合用,可溫肺散寒,更適用於寒痰咳嗽、胸悶氣短者。

水菖蒲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紫菀煎的止咳化痰功效,更兼顧了溫肺散寒、醒神開竅的功效,使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

紫菀煎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補血潤肺,相輔相成: 紫菀性溫,善於降氣化痰,但單用易傷津液。當歸性溫,養血活血,又能潤燥止咳。兩者搭配,一補一潤,相輔相成,可使紫菀降氣化痰而不傷津,更利於治療肺虛久咳,痰多粘稠的症狀。
  2. 溫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的作用,可改善肺部氣血循環,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同時,當歸還能輔助紫菀溫肺化痰,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紫菀煎中加入茯神,主要考量其 安神定志補益心脾 的作用。

紫菀性溫,善於 宣肺化痰,但其燥性較強,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心神不寧。茯神則性平味甘,具有 寧心安神 的功效,可以 緩解紫菀燥性,避免其對心神的損傷。

此外,茯神還具備 健脾益氣 的作用,可以 改善因肺氣不足而引起的脾胃虛弱,進一步增強患者的體質,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紫菀煎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與紫菀、款冬花等藥材相輔相成,以增強其止咳化痰之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同時,乾薑還能溫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進而提高療效。

紫菀煎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統疾病。其組成中含有多種草藥,其中皂莢(皂角)是一味重要成分。皂莢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開竅、化痰、通絡之功。在紫菀煎中加入皂莢,是因它能有效刺激呼吸道分泌,促進痰液排出,對於痰多、黏稠不易咳出的情況尤為適用。此外,皂莢還能舒緩支氣管痙攣,改善呼吸困難。與方中其他草藥如紫菀相配伍,共同發揮止咳平喘、清熱化痰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但需注意,皂莢用量過大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使用時應遵醫囑,酌量應用。

紫菀煎中包含桔梗,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宣肺利咽,引藥下行: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效,可使肺氣通暢,利於紫菀等藥物下行,直達病竈,增強其止咳化痰之效。

二、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紫菀善治肺虛久咳,但單用容易燥肺,桔梗則能滋潤肺燥,二者配合,可使止咳化痰效果更佳,且能避免單用紫菀造成的副作用。

紫菀煎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協同作用:

紫菀性溫,善降肺氣,化痰止咳;防己性寒,善解表散寒,除風溼。兩者合用,一溫一寒,相輔相成,可增強止咳化痰之效,併兼顧解表散寒,適用於寒邪客肺、咳嗽痰多,兼有風寒表證者。

二、防止藥性偏燥:

紫菀偏燥,長期服用容易傷津耗氣。防己性寒,可緩和紫菀的燥性,防止其損傷津液,並使藥效更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紫菀煎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肺: 紫菀性寒,善於清熱化痰,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影響藥力發揮。白朮性溫,味甘,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紫菀藥力得以充分發揮,更好地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
  2. 固本培元,防止氣虛: 紫菀煎常用於治療肺虛久咳,而肺虛常伴隨脾氣虛弱。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本培元,防止脾氣虛弱導致氣虛,進一步加重咳嗽症狀,使治療更為完善。

紫菀煎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肺化痰: 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肺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紫菀性溫,善於降氣化痰,兩者搭配,可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痰咳喘者。
  2. 調和藥性: 紫菀性偏寒,肉荳蔻性偏溫,二者相配,可起到調和藥性、緩和寒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菀煎]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內容,紫菀煎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婦人血虛相關疾病:包括血勞、血氣不足、腹內積聚、痃癖氣塊、腹痛、腰冷、月經不調、經年累月不至、假孕等症狀。
  • 肺系疾病:包括久咳、上氣、涕唾稠黏、咳嗽喘急、胸膈痞悶等。
  • 全身症狀:包括脾胃不和、食慾不振、口吐清水、四肢乏力、身體虛弱、睡眠障礙、心煩、面瘡等。
  • 其他:諸風久不癒、產後半身枯悴。

治療原理

紫菀煎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補益氣血,滋陰養血:方中人參補氣養血,熟地黃滋陰補血,二者合用,可改善血虛體質,緩解血勞、月經不調等症狀。
  2. 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紫菀為君藥,具有止咳化痰、平喘定喘的功效,麥門冬潤肺生津,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久咳、上氣、涕唾稠黏等症狀。
  3. 疏肝理氣,溫中散寒:柴胡疏肝理氣,花椒溫中散寒,羌活發汗解表,烏頭祛風除濕,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改善氣機不暢、寒邪侵襲所導致的腹痛、腰冷、胸膈痞悶等症狀。
  4. 健脾和胃,調和諸藥:方中厚朴行氣利溼,甘草調和諸藥,可以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5. 根據不同典籍,加入不同藥物
    • 《雞峰普濟方》中指出,煉蜜為丸,酒送服,並且提到無烏頭,加入龍骨、防葵、茯苓、秦艽,共三十二味藥,並治產後半身枯悴。酒能行藥勢,加強活血通絡的作用。龍骨、秦艽能鎮靜安神、祛風除濕;防葵、茯苓利水消腫,加強利水滲濕的功效。
    • 《理瀹駢文》中提到,紫菀煎可用於心火刑肺所致的喘咳,並兼唾膿血,且根據脈象虛實,選用不同的藥物配伍。文中還提到了外治法,用紫菀煎等藥物煎煮後塗抹於特定穴位,以增強療效。
    • 《楊氏家藏方》中記載的紫菀煎,則以治療肺感寒邪,咳嗽喘急為主。方中加入了百合、貝母、款冬花、杏仁等潤肺止咳化痰的藥物,並用細辛溫肺散寒。此方以煉蜜為丸,便於服用,且蜂蜜本身也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
    •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紫菀煎,則用於治療久咳嗽上氣,涕唾稠黏,頭面虛腫。此方同樣以紫菀為主藥,並用煉蜜和藥,製成丸劑,以薑棗湯送服。薑棗湯能溫中散寒,調和脾胃,與紫菀煎合用,可增強療效。
    • 《羅氏會約醫鏡》中則將紫菀煎用於內傷咳嗽,並與款冬花、百部等藥物配伍。同時,該書還列舉了多種治療咳嗽的簡便方劑,並根據痰的性質、咳嗽的類型等,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

總結

紫菀煎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其配方組成和主治功效在不同的醫學典籍中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該方劑具有補益氣血、滋陰養血、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等多重功效,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擅長治療婦人血虛相關疾病和肺系疾病。各典籍中的記載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情和體質,選用不同的藥物配伍和劑型,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咳嗽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膝部腫大疼痛腹中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紫菀煎,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紫菀3兩(去苗土),阿膠3兩(搗碎,炒令黃燥),射乾3兩,細辛1兩,乾薑1兩(炮裂,銼),竹瀝1盞,芫花根半兩(去土),桑根白皮3兩(銼),款冬花2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蜜1盞。 主治:久咳嗽上氣,涕唾稠粘,頭面虛腫。

紫菀煎,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紫菀8分,人參8分,熟地黃6分,麥門冬5分,柴胡5分,蜀椒5分,烏頭5分,羌活5分,甘草5分,厚朴6分,大黃6分,茯苓6分,黃連6分,巴豆4分,檳榔4分,車前子4分,蓯蓉4分,防葵4分,吳茱萸4分,菖蒲4分,當歸4分,茯神4分,乾薑4分,皂角4分,桔梗4分,防己5分,白朮5分,肉豆蔻2分。 主治:婦人久患血勞、血氣,腹內積聚惡物,痃癖氣塊腹內去來,或上衝心,兩肋虛脹,腰腹冷疼,臍下攪刺,脾胃不和,吃食無味,口吐清水,渾身麻痹,手腳拘急,口澀唇乾,身體虛弱,睡卧不安,心神煩躁,面上生瘡,四肢沉重,月水不調,經年累月無時,似有孕,漸加羸瘦,及一切諸風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