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祕傳刮金丹
整體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傷寒惡寒發熱,頭痛,腹脹,傷寒結胸,破傷風,癱瘓,眼歪斜,寒濕腳氣,喘嗽,水腫,痔漏脫肛,痢疾。
祕傳刮金丹是一張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惡寒發熱、頭痛、腹脹、傷寒結胸、破傷風、癱瘓、眼歪斜、寒濕腳氣、喘嗽、水腫、痔漏脫肛、痢疾等症。
本方中,丁香、木香、藿香、當歸、人參、茯苓、肉桂、大黃、白朮、乾薑、桔梗、肉蓯蓉、柴胡、檳榔、黃連、防風、陳皮、車前子、吳茱萸、皁莢、天門冬、烏頭、砂仁、肉荳蔻、黃耆、防己、鱉甲、羌活、紫菀、花椒、巴豆、莪朮、熟地黃、厚朴、川芎、香附、石菖蒲、麝香、茴香、甘草等中藥均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整體功效。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丁香、木香、藿香、當歸、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官栓(去皮)、大黃、白朮、乾薑(炮)、桔梗、蓯蓉(酒浸)、柴胡(去蘆)、檳榔、黃連(去蘆)、防風(去蘆),陳皮、車前子、吳茱萸、皂角(去皮弦,醋炙)、天門冬、川烏(炮)、砂仁、肉豆蔻(炮)、黃耆、防己、鱉甲(醋炙)、羌活、紫菀、川椒(去目)、巴豆(去皮心,炒)、蓬莪朮、熟地黃、厚朴(薑制)、川芎、香附子、石菖蒲(酒浸)、麝香少許、小茴香各等分,甘草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和勻,搗千餘下,油紙裹之,用則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傷寒汗後惡寒,以陳皮湯送下,不止,當歸湯下;汗後有熱,以杏仁湯送下;熱多寒少,以艾湯送下,不止,以甘草湯送下;乾嘔,乾吃3丸;不得汗,以薑湯送下,又不汗,以好酒送
用法中所雲膏藥方如下,與上方兼用:木香、蒼朮(米泔水浸)、蛇床子、甘草、馬藺花、茱萸、大附子一個(鹽水浸,炮)、官桂、車前子各一兩。為細末,每用藥一匙,面一匙,生薑汁調煮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丁香、木香、藿香、當歸、人參、茯苓、肉桂、大黃、白朮、乾薑、桔梗、肉蓯蓉、柴胡、檳榔、黃連、防風、陳皮、車前子、吳茱萸、皁莢、天門冬、烏頭、砂仁、肉荳蔻、黃耆、防己、鱉甲、羌活、紫菀、花椒、巴豆、莪朮、熟地黃、厚朴、川芎、香附、石菖蒲、麝香、茴香、甘草等二十八味中藥組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刮金丹,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丁香、木香、藿香、當歸、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皮)、大黃、白朮、乾薑(炮)、桔梗、蓯蓉(酒浸)、柴胡(去蘆)、檳榔、黃連(去蘆)、防風(去蘆)、陳皮、車前子、吳茱萸、皂角(去皮弦,醋炙)、天門冬、川烏(炮)、砂仁、肉豆蔻(炮)、黃耆、防己、鱉甲(醋炙)、羌活、紫菀、川椒(去目)、巴豆(去皮心,炒)、蓬莪朮、熟地黃、厚朴(薑制)、川芎、香附子、石菖蒲(酒浸)、麝香少許、小茴香各等分,甘草少許。 主治:傷寒惡寒發熱,頭痛,腹脹,傷寒結胸,破傷風,癱瘓,眼歪斜,寒濕腳氣,喘嗽,水腫,痔漏脫肛,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