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紫梢花,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紫梢花性涼,味甘,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可治療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紫梢花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因此,接氣沐龍湯中加入紫梢花,旨在通過其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味偏寒或偏熱的藥材,甘草能中和藥性,使藥效協調,避免過於偏激。
- 保護脾胃: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一些藥材對脾胃的刺激,避免損傷脾胃,有助於藥物更好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此外,甘草還能保護胃黏膜,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接氣沐龍湯中包含甘遂,主要源於其瀉水逐飲的功效。甘遂味苦性寒,入肺、脾、膀胱經,具有強力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作用。方劑中以其 瀉肺水、消痰飲,以達 接氣 之效。
其次,甘遂與其他藥材如芫花、大戟等,共同組成 瀉水逐飲 的藥物組合,以 強力利水,達到 沐龍 的效果,即 清理水濕、通暢經絡,以達到 治療水腫、胸腹脹滿 等病症。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該方主要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嘔吐腹瀉等症,高良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助藥力,增強療效:高良薑辛溫之性,可助其他藥材藥力發揮,增強療效。同時,高良薑還有解毒的作用,可減輕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文蛤,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方劑中若出現熱毒、濕熱等病症,文蛤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通便,幫助解除病患的痛苦。
- 滋陰降火,生津潤燥: 文蛤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具有滋陰降火、生津潤燥的作用。方劑中若出現陰虛火旺、口渴乾燥等症狀,文蛤可以滋陰潤燥,緩解病症。
總之,文蛤在接氣沐龍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止瀉,以及滋陰降火、生津潤燥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溫腎助陽,並有行氣止痛的作用。此方名為「接氣沐龍」,意指接續元氣,溫養腎陽,而丁香正能溫腎助陽,溫通氣血,有助於恢復元氣,使陽氣充沛,達到接氣沐龍之功效。此外,丁香亦可溫中散寒,緩解氣滯血瘀,從而起到止痛的作用,更能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治療目的。
「接氣沐龍湯」中使用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溫陽益氣: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益氣的功效。對於腎陽不足,陽氣不振,導致氣虛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狀,巴戟天能起到溫補腎陽、恢復元氣的作用。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巴戟天亦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巴戟天能起到補腎利水、通絡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接氣沐龍湯」中使用巴戟天,旨在通過其補腎壯陽、溫陽益氣,以及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腎虛、氣虛、水腫、疼痛等症狀的目的。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烏頭,主要是基於其 辛溫 性質,可起到 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的作用。
烏頭味辛性熱,入肺、心、腎經,具有強烈的 溫陽散寒 之效,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 肢體麻木、疼痛、畏寒 等症,具有顯著療效。
同時,烏頭的 通經活絡 作用,也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 緩解疼痛,達到接氣沐龍湯中扶正祛邪、恢復氣血運行的目的。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因其溫陽救逆,回陽固脫的功效。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之效。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氣滯所致的氣喘、心悸、胸悶、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附子能溫補心陽,散寒止痛,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氣喘、心悸等症狀。此外,附子還能溫補腎陽,改善肢體厥冷,恢復陽氣,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因此,附子是接氣沐龍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腎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吳茱萸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呃逆、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接氣沐龍湯中加入吳茱萸,可以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脾胃虛寒、寒凝氣滯等症狀。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花椒可起到溫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
- 溫補腎陽,助陽氣升發:花椒可溫補腎陽,對於腎陽不足、陽氣虛衰所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狀,花椒可起到溫補腎陽、助陽氣升發的作用。
因此,接氣沐龍湯中加入花椒,能夠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同時溫補腎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濕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基於其 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在接氣沐龍湯中,細辛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 溫煦肺氣、化解痰濁、止咳平喘,並能 通利鼻竅、改善呼吸道阻滯,達到 溫肺化痰、止咳平喘、通竅止痛 的目的。
細辛的加入,有助於 改善肺氣虛寒、痰濁阻滯 的症狀,同時 緩解呼吸道感染所導致的鼻塞、流涕、咳嗽、喘息 等不適。
接氣沐龍湯中加入淫羊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腎,助陽氣升騰:淫羊藿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腎益精的功效。方中以其溫補腎陽,提升陽氣,有助於改善陽氣虛衰、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接氣」之效。
- 通絡止痛,舒筋活絡:淫羊藿亦具通絡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可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引起的疼痛,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沐龍」之效。
因此,淫羊藿在接氣沐龍湯中,發揮溫陽補腎、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接氣沐龍湯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其溫腎壯陽、殺蟲止癢的功效。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殺蟲止癢、燥濕止帶之效。
方劑中若涉及腎陽虛、精氣不足、蟲濕所致的疾病,則以蛇牀子溫腎壯陽、殺蟲止癢,協助方劑整體療效。
接氣沐龍湯中包含甘松,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通經絡,行氣止痛:甘松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心痛、腹痛等症狀,甘松可起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芳香開竅,醒神益智:甘松氣味芳香,具有芳香開竅、醒神益智的功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頭痛等症狀,甘松可起到提神醒腦、開竅止痛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神志,提高智力。
接氣沐龍湯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之一包含鎖陽,主要是因為鎖陽具有強壯和補益的特性。鎖陽,為一種寄生植物,能夠增強人體的陽氣,對於改善腎功能及補益精氣有良好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鎖陽被認為能夠補腎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對於因腎陽虛弱所引起的疲倦無力、性功能下降等問題特別有效。此外,鎖陽也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進一步改善身體的整體健康。
在接氣沐龍湯中,鎖陽的加入使得方劑得以更好地調和脾腎,恢復氣血的充盈,因而有助於強化體力,提振精神,達到補充氣血、強身健體的作用。因此,鎖陽的貢獻不僅在於其補腎的功能,還在於整體的調節效果,使患者得到全面的保健與治療。
「接氣沐龍湯」方劑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填髓的功能,能溫補腎氣,改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等腎虛症狀。
- 潤腸通便,滑利關節: 肉蓯蓉含有豐富的黏液質,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同時也能滑利關節,改善關節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氣血運行,使藥效更佳。
接氣沐龍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因脾腎陽虛,寒凝氣滯所致的氣逆、胸悶、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通經活絡: 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對於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接氣沐龍湯中加入肉桂,可起到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接氣沐龍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複雜且精妙,用於治療特定類型的疾病。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罌粟殼這一成分,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罌粟殼的止痛及止瀉功效。根據中醫理論,罌粟殼性味酸澀、平,歸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帶、止咳定喘之效。在接氣沐龍湯中使用罌粟殼,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因腸胃不調而產生的腹瀉症狀,同時也能輔助改善呼吸系統問題,如咳嗽與喘息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罌粟殼含有微量的嗎啡成分,雖然能夠增強療效,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性,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謹慎控制用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綜合而言,罌粟殼在接氣沐龍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及配伍原則的精要。
「接氣沐龍湯」中包含紅豆,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 紅豆性平味甘,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排除濕氣,改善水腫問題,達到接氣通暢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紅豆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改善因熱毒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沐龍通絡的作用。
因此,紅豆在「接氣沐龍湯」中發揮著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接氣沐龍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接氣沐龍湯」,主治「陽衰久痿,滑精」,乃針對腎陽虛衰、陽氣不接所致的性機能衰退證候。傳統認為,陽痿滑精多因命門火衰、精關不固,此方透過外治法(薰洗)溫補下元、壯陽固精,藉藥力由外達內,刺激局部氣血,以恢復陽氣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腎壯陽為核心
- 大辛大熱之品:附子、川烏、官桂、吳茱萸、川椒、細辛、丁香等,均為辛熱峻藥,能溫通經脈、助命門之火,直接振奮陽氣。
- 補腎強筋藥:巴戟天、淫羊藿、鎖陽、肉蓯蓉、蛇床子,補腎陽兼益精血,改善「陽衰」之本。
固攝精關以治標
- 收澀藥:罌粟殼(去筋後毒性減)、文蛤、紫梢花(淡水海綿),具收斂之性,針對「滑精」外泄之症。
- 蟲類藥:白頸蚯蚓(地龍)通絡,可能取其「通中寓止」之效,調暢局部氣血。
局部刺激與引經
- 辛辣透皮藥:甘遂、良薑、甘松、倭鉛(即金屬鉛片,古用其辛寒解毒,今已禁用),可能利用其刺激性增強藥液滲透。
- 羊皮、紅蔗皮等:古代外用方常配伍動物皮類,可能取其「以皮走皮」之效,引藥力達於肌表。
調和藥性
- 甘草緩和諸藥峻烈之性;紅豆(辣者)與滿山紅(杜鵑花科)可能輔助行血散寒。
【配伍特點與原理】
此方以「薰洗」外治,避開內服辛熱藥傷陰之弊,集中藥力於下焦。其設計邏輯如下:
- 內病外治:透過溫熱藥液薰蒸,擴張局部血絡,促進陽藥吸收,直接作用於宗筋(陰莖)。
- 剛柔相濟:雖重用辛熱,但配伍楝樹子(川楝子,苦寒)、甘草等,稍制燥烈;蓯蓉、鎖陽等潤藥防傷陰血。
- 動靜結合:既有附子、細辛之「動」以溫通,又有罌粟殼之「靜」以固攝,兼顧陽痿(功能不舉)與滑精(精液不固)兩大主症。
此方反映古代「從外治內」的思維,尤其針對虛寒性功能障礙,結合了溫補、刺激、收斂三法,體現「標本兼顧」的復方特色。
傳統服藥法
紫梢花1兩,甘草1兩,甘遂1兩,良薑1兩,文蛤1兩,母丁香1兩,巴戟天1兩,川烏1兩,附子1兩,吳茱萸1兩,川椒1兩,細辛1兩,淫羊藿1兩,蛇床子1兩,楝樹子1兩,甘松1兩,鎖陽2兩,蓯蓉2兩,官桂2兩,羊皮2兩,紅蔗皮2兩,滿山紅2兩,罌粟殼(水泡,去筋)2兩,紅豆70粒(須擇酒藥內所用辣者),白頸蚯蚓7條(炙),倭鉛8兩(切薄片)。
上勻7劑。每日1劑,瓦鍋內煎湯,先薰,後洗,以冷為度,晚重溫藥湯再洗。
七日內禁房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接氣沐龍湯, 出處:《綱目拾遺》卷八。 組成:紫梢花1兩,甘草1兩,甘遂1兩,良薑1兩,文蛤1兩,母丁香1兩,巴戟天1兩,川烏1兩,附子1兩,吳茱萸1兩,川椒1兩,細辛1兩,淫羊藿1兩,蛇床子1兩,楝樹子1兩,甘松1兩,鎖陽2兩,蓯蓉2兩,官桂2兩,羊皮2兩,紅蔗皮2兩,滿山紅2兩,罂粟殼(水泡,去筋)2兩,紅豆70粒(須擇酒藥內所用辣者),白頸蚯蚓7條(炙),倭鉛8兩(切薄片)。 主治:陽衰久痿,滑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