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雞煎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有助於改善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烏雞本身性涼,與茴香搭配,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並提升溫補的效果。
此外,茴香亦能理氣止痛,對於烏雞煎治療的婦科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等,具有一定輔助作用。
烏雞煎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烏雞性寒,高良薑性溫,二者配伍,可溫中散寒,有助於藥性更好地發揮作用,減少寒涼之性對脾胃的損傷。
- 調和氣血,增強療效: 烏雞滋陰補血,高良薑溫中行氣,兩者相輔相成,可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高良薑的加入,不僅能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更能提升烏雞的溫補功效,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雞煎中加入紅豆,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健脾益腎的功效,與烏雞的藥性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紅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腎的功效。烏雞性平味甘,歸肝、腎經,有滋陰補血、益氣強筋的功效。兩者搭配,可使烏雞的滋補功效更加顯著,同時通過紅豆的利水消腫作用,有助於改善水腫、脾虛等症狀,達到滋補強壯、利水消腫的功效。
烏雞煎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烏雞性寒,滋陰補腎,但過於滋膩,易損脾胃。陳皮的加入可以理氣健脾,幫助脾胃運化,避免烏雞滋補過度而產生濕滯。
2. 調和藥性:烏雞煎中其他藥物可能偏寒或偏燥,陳皮的加入可以起到中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寒熱交爭,提高藥效。
烏雞煎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烏雞性寒,而生薑性溫,兩者配伍,可溫中散寒,避免烏雞寒涼之性過於傷陽,適用於脾胃虛寒、畏寒怕冷、肢冷乏力等症狀。
2. 去除腥味: 烏雞肉性寒且腥味較重,生薑辛香,可去除烏雞的腥味,使藥膳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此外,生薑還具有健脾開胃、止嘔的作用,可輔助烏雞藥性,增強藥效。
烏雞煎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除寒邪: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烏雞本身屬性偏寒,對於體虛畏寒、手腳冰涼的人羣來說,加入花椒可起到溫暖身體、改善體質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對於烏雞煎治療的某些病症,例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加入花椒有助於緩解疼痛、消腫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雞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烏雞煎丸,又名烏雞煎、烏雞丸,是一個古老的中藥方劑,在多部中醫典籍中均有記載。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的各種疾病,尤其是與氣血虛損、寒凝血瘀相關的病症。
組成及功效
從提供的文獻資料來看,烏雞煎丸的組成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藥物:
- 補益類: 人參、黃耆、熟地、白朮、茯苓等,用於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 溫裡類: 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高良薑等,用於溫經散寒,溫暖子宮。
- 理氣類: 陳皮、木香、青皮、延胡索、香附等,用於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 活血化瘀類: 當歸、川芎、丹參、紅花、莪朮、劉寄奴等,用於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其他: 蛇床子、琥珀、肉豆蔻、草果、海桐皮等,根據具體情況配伍,或溫陽,或安神,或溫中,或祛風除濕。
治療原理
烏雞煎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補益氣血,固本培元: 針對婦女因產育、勞損等原因導致的氣血虧虛,方中大量使用補益藥物,如人參、黃耆、熟地等,以補充氣血,增強體質,改善虛勞症狀。
- 溫經散寒,溫暖子宮: 婦女病多與寒邪侵襲、寒凝胞宮有關。方中使用附子、肉桂、乾薑等溫熱藥物,可以溫經散寒,驅除宮寒,改善痛經、帶下等症狀。
-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也是婦女病的常見病因。方中運用陳皮、木香、香附等理氣藥物,疏肝解郁,調暢氣機,從而緩解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血瘀是婦女病的另一重要病機。方中採用當歸、川芎、丹參、紅花、莪朮等活血化瘀藥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滯,緩解痛經、癥瘕、產後惡露不盡等症狀。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和現代中醫的認識,烏雞煎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婦人百病: 泛指婦女的各種疾病,尤其是與氣血虛損、寒凝血瘀相關的病症,包括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產後諸疾、不孕症等。
- 血氣虛勞: 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 赤白帶下: 帶下量多,色白或黃赤,質稀或稠,或有腥臭味。
- 痃癖癥瘕: 腹中結塊,或硬或軟,或痛或不痛,或推之可移,或固定不移。
- 血氣刺痛: 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各種疼痛,如痛經、產後腹痛、胸脅刺痛等。
- 產後諸疾: 產後氣血虛損,或寒邪侵襲,或瘀血阻滯,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產後發熱、產後腹痛、產後惡露不盡、產後身痛等。
- 胎前產後諸般疾患: 孕期和產後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
- 子宮久冷: 表現為小腹冷痛,喜溫喜按,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或伴有宮寒不孕。
總結
烏雞煎丸是一個溫補兼施、攻補兼備的方劑,主要針對婦女氣血虛損、寒凝血瘀的病機。通過補益氣血、溫經散寒、理氣活血,達到治療婦女百病的目的。本方在古代醫學中應用廣泛,療效確切,至今仍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具體應用時,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合理加減。
藥物列表
以下是烏雞煎丸相關的所有藥物及其簡要說明:
序號 | 藥物 | 藥性 | 歸經 | 功效 |
---|---|---|---|---|
1 | 烏藥 | 辛,溫 | 肺、脾、腎、膀胱 |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
2 | 蛇床子 | 辛、苦,溫 | 腎 | 燥濕祛風,殺蟲止癢,溫腎壯陽 |
3 | 桂心 | 辛、甘,熱 | 心、肺、脾 | 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4 | 附子 | 辛、甘,大熱;有毒 | 心、腎、脾 |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 |
5 | 川烏 | 辛、苦,熱;有毒 | 心、肝、腎、脾 | 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
6 | 紅花 | 辛,溫 | 心、肝 | 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
7 | 蒼朮 | 辛、苦,溫 | 脾、胃 | 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 |
8 | 白芍 | 苦、酸,微寒 | 肝、脾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
9 | 莪朮 | 辛、苦,溫 | 肝、脾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10 | 陳皮 | 辛、苦,溫 | 肺、脾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11 | 延胡索 | 辛、苦,溫 | 肝、脾、心 | 活血散瘀,理氣止痛 |
12 | 木香 | 辛、苦,溫 | 脾、胃、大腸、三焦、膽 |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13 | 肉豆蔻 | 辛,溫 | 脾、胃、大腸 | 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
14 | 熟地 | 甘,微溫 | 肝、腎 |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
15 | 琥珀 | 甘,平 | 心、肝、膀胱 | 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
16 | 草果 | 辛,溫 | 脾、胃 | 燥濕溫中,截瘧除痰 |
17 | 人參 | 甘、微苦,微溫 | 脾、肺、心 |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18 | 黃耆 | 甘,微溫 | 脾、肺 | 補氣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
19 | 丹參 | 苦,微寒 | 心、肝 |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 |
20 | 白朮 | 苦、甘,溫 | 脾、胃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21 | 青蒿子 | 苦、辛,寒 | 肝、膽 | 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 |
22 | 香附 | 辛、微苦、微甘,平 | 肝、脾、三焦 | 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 |
23 | 鱉甲 | 鹹,寒 | 肝、腎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 |
24 | 棗仁 | 甘、酸,平 | 心、肝、膽 | 養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 |
25 | 枸杞子 | 甘,平 | 肝、腎 |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
26 | 麥冬 | 甘、微苦,微寒 | 心、肺、胃 |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
27 | 雲苓(茯苓) | 甘、淡,平 | 心、肺、脾、腎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28 | 地骨皮 | 甘,寒 | 肺、肝、腎 | 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
29 | 丹皮 | 苦、辛,微寒 | 心、肝、腎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30 | 當歸 | 甘、辛,溫 | 肝、心、脾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31 | 川芎 | 辛,溫 | 肝、膽、心包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32 | 甘草 | 甘,平 | 心、肺、脾、胃 |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33 | 吳茱萸 | 辛、苦,熱;有小毒 | 肝、脾、胃、腎 |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
34 | 良薑 | 辛,熱 | 脾、胃 | 溫胃散寒,消食止痛 |
35 | 白薑(乾薑) | 辛,熱 | 脾、胃、心、肺 |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
36 | 赤芍 | 苦,微寒 | 肝 |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
37 | 破故紙 | 辛、苦,溫 | 腎、脾 | 補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 |
38 | 川椒(花椒) | 辛,熱;有小毒 | 脾、胃、腎 | 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
39 | 生乾地黃(生地) | 甘,寒 | 心、肝、腎 |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40 | 劉寄奴 | 苦,溫 | 心、脾 | 破血通經,散瘀止痛,止血,消食化積,醒脾開胃 |
41 | 蓬莪朮 | 辛、苦,溫 | 肝、脾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42 | 青皮 | 苦、辛,溫 | 肝、膽、胃 |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
43 | 荷葉灰 | 苦、澀,平 | 肝、脾、胃 | 化瘀止血 |
44 | 熟艾(艾葉) | 苦、辛,溫 | 肝、脾、腎 | 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
45 | 鹿茸 | 甘、鹹,溫 | 肝、腎 | 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 |
46 | 肉蓯蓉 | 甘、鹹,溫 | 腎、大腸 |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
47 | 牛膝 | 苦、甘、酸,平 | 肝、腎 | 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 |
48 | 杜仲 | 甘,溫 | 肝、腎 |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
49 | 山茱萸 | 酸、澀,微溫 | 肝、腎 | 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
50 | 覆盆子 | 甘、酸,溫 | 腎、膀胱 | 益腎固精縮尿,養肝明目 |
51 | 續斷 | 苦、辛、甘,微溫 | 肝、腎 | 補肝腎,續筋骨,調血脈 |
52 | 五味子 | 酸、甘,溫 | 肺、心、腎 |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
53 | 五加皮 | 辛、苦,溫 | 肝、腎 |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消腫 |
54 | 海桐皮 | 苦、辛,平 | 肝、腎 | 祛風濕,通經絡,止痛,殺蟲 |
55 | 茴香 | 辛,溫 | 肝、腎、脾、胃 | 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
56 | 訶子 | 苦、酸、澀,平 | 肺、大腸 | 澀腸止瀉,斂肺止咳,降火利咽 |
57 | 檳榔 | 苦、辛,溫 | 胃、大腸 | 殺蟲,破積,降氣,行水 |
58 | 京三稜 | 苦、辛,平 | 肝、脾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59 | 硇砂 | 辛、鹹,溫;有毒 | 肝、脾 | 破血消癥,化痰軟堅,腐蝕贅疣 |
60 | 縮砂仁 | 辛,溫 | 脾、胃 |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
61 | 丁香 | 辛,溫 | 脾、胃、腎 | 溫中降逆,補腎助陽 |
62 | 白豆蔻 | 辛,溫 | 肺、脾、胃 |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
63 | 粉草(炙甘草) | 甘,平 | 心、肺、脾、胃 |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64 | 麥糵 | 甘,平 | 脾、胃 | 消食和中,回乳 |
65 | 紅豆 | 甘、酸,平 | 心、小腸 | 利水消腫,除脹消痞,健脾止瀉 |
66 | 韭白 | 辛,溫 | 肝、胃、腎 | 溫中行氣,散瘀 |
67 | 兩頭尖 | 苦,寒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
68 | 桔核 | 苦,平 | 肝、肺 | 行氣止痛 |
69 | 金鈴子 | 苦,寒;有小毒 | 肝、小腸、膀胱 | 行氣疏肝,活血止痛,清熱利濕 |
70 | 巴豆仁 | 辛,熱;有大毒 | 胃、大腸 | 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 |
71 | 桃仁 | 苦、甘,平 | 心、肝、大腸 | 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
72 | 山稜 | 苦,平 | 肝、脾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73 | 澤瀉 | 甘,寒 | 腎、膀胱 | 利水滲濕,泄熱通淋 |
74 | 血竭 | 甘、鹹,平 | 心、肝 |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 |
75 | 大黃 | 苦,寒 | 脾、胃、大腸、肝、心包 |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濕退黃 |
76 | 牡蠣 | 鹹,微寒 | 肝、腎 | 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
77 | 蘇木 | 甘、鹹,平 | 心、肝、脾 |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
78 | 茯苓 | 甘、淡,平 | 心、脾、腎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79 | 百草霜 | 辛,溫 | 肝、肺、胃 | 止血,消積,清熱解毒 |
80 | 菖蒲 | 辛,溫 | 心、胃 | 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化濕開胃 |
81 | 烏梅 | 酸、澀,平 | 肝、脾、肺、大腸 | 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
82 | 斑蝥 | 辛,寒;有大毒 | 肝、腎、大腸 | 破血逐瘀,散結消癥,攻毒蝕瘡 |
83 | 蕓薹 | 甘、辛,溫 | 肝、脾 | 活血,散結,消腫 |
84 | 薄荷 | 辛,涼 | 肺、肝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
85 | 桑白皮 | 甘,寒 | 肺 |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86 | 棕櫚 | 苦、澀,平 | 肝、腎、大腸 | 收澀止血 |
87 | 硃砂 | 甘,微寒;有毒 | 心 | 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
88 | 蜀葵子 | 甘,寒 | 膀胱 | 利尿通淋,活血消腫 |
89 | 鹽 | 鹹,寒 | 腎、胃、大腸、小腸 | 湧吐,清火,涼血,解毒 |
90 | 蔥白 | 辛,溫 | 肺、胃 | 發表通陽,解毒散結 |
以上資訊主要依據《中華本草》及中醫藥學教材,並參照文獻內容整理。
傳統服藥法
鹿茸(酒炙)2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乾)2兩,牛膝(酒浸一宿)1兩,杜仲(去粗皮,生薑汁浸,炙)1兩,山茱萸1兩,川芎1兩,覆盆子1兩,肉桂(去粗皮)1兩,續斷(去蘆頭)2兩,當歸(洗,焙)2兩,熟乾地黃(洗,焙)2兩,五味子2兩,白芍藥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五加皮1兩半。
上為細末,用烏雞肉1斤,酒煮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如硬,入少許酒糊和搜。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雞煎具有溫中止痢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雞煎,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五。 組成:當歸1兩,川芎1兩,附子1兩,茯苓1兩,白朮1兩,赤芍藥1兩,白薑1兩,地黃1兩,官桂1兩。 主治:婦人一切血氣疼痛。
烏雞煎,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烏骨雞1隻(去毛腸),茴香、良薑、紅豆、陳皮、白薑、花椒、鹽。 主治:噤口痢,因澀藥太過傷胃,聞食口閉,四肢逆冷;亦治久痢,
烏雞煎,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鹿茸(酒炙)2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乾)2兩,牛膝(酒浸1宿)1兩,杜仲(去粗皮,生薑汁浸,炙)1兩,山茱萸1兩,川芎1兩,覆盆子1兩,肉桂(去粗皮)1兩,續斷(去蘆頭)2兩,當歸(洗,焙)2兩,熟乾地黃(洗,焙)2兩,五味子2兩,白芍藥1兩半,黃耆(蜜炙)1兩半,五加皮1兩半。 主治:産後將理乖宜,勞傷氣血,臟腑不和,肢體消瘦,久無子息,月水不調。
烏雞煎,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吳茱萸(醋煮)1兩,良薑1兩,白薑(炮)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延胡索(炒)1兩,破故紙(炒)1兩,川椒(炒)1兩,生乾地黃1兩,劉寄奴1兩,蓬莪朮1兩,橘皮1兩,青皮1兩,川芎1兩,荷葉灰4兩,白熟艾(用糯米飲調餅)2兩。 主治:月經不通,赤白帶下,血崩;子宮久冷,胎動不安,漏阻下血,胎死不動,胞衣不下;産前産後下痢赤白,頭風,身體疼痛,心腹痛,腸風,四肢浮腫,咳嗽喘痛,血風眼,耳聾,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