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內玉抱肚

溫內玉抱肚

WEN NEI YU BAO D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8%
腎經 18%
心經 12%
胃經 9%
肺經 9%
膽經 5%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內玉抱肚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寒止痛: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溫內玉抱肚方旨在溫暖內寒,烏頭的溫熱之性可以驅除寒邪,緩解腹痛、腰痛等症狀。

2. 補腎壯陽:烏頭亦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溫暖腎陽,可以改善因腎陽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問題。溫內玉抱肚方中,烏頭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及炮製方法,避免中毒。

溫內玉抱肚方中使用細辛,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驅散體內寒氣,溫暖臟腑,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溫陽散寒藥物如肉桂、乾薑等協同作用,共奏溫經散寒、止痛之效。
  2. 通竅止痛: 細辛亦可通利鼻竅,對於寒凝經絡,導致的脘腹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細辛能通經活絡,散寒止痛,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溫內玉抱肚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高良薑能有效驅寒止痛,緩解症狀。
  2. 助藥力,增強療效:高良薑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溫內玉抱肚方中多用寒涼藥材,如白芍、生地等,高良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寒涼藥過於傷陽,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溫內玉抱肚方中使用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溫內玉抱肚方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肉桂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加強溫陽散寒之效。
  2. 引藥入腎,溫腎助陽: 溫內玉抱肚方中多用補腎藥材,肉桂性辛走氣,可引藥入腎,並能溫腎助陽,提升補腎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肉桂在溫內玉抱肚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引藥入腎,溫腎助陽,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症狀。

溫內玉抱肚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牡蠣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 溫內玉抱肚方旨在溫中散寒、止痛化積,而牡蠣可緩解因寒邪入裡導致的肝腎陰虛,並有助於減輕寒邪對脾胃的侵犯,起到協調陰陽的作用。
  2. 牡蠣含有豐富的鈣、鋅等微量元素,可促進胃酸分泌,增強消化功能。 溫內玉抱肚方常用於治療寒邪阻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瀉等症狀。牡蠣的加入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溫內玉抱肚方中加入胡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熱,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方中其他藥材如肉桂、丁香等亦具溫熱之性,與胡椒相輔相成,共同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嘔吐等症狀。
  2. 促進藥力:胡椒辛香,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其辛散之性,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深入臟腑,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溫內玉抱肚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方中以溫陽散寒為主,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促進藥物吸收: 乾薑味辛,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其他藥材有效吸收,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乾薑還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畏寒、發熱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內玉抱肚》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1. 婦人虛,帶下赤白,絕孕

    • 帶下赤白:指婦人因體虛(多屬脾腎陽虛或下焦寒濕)引發白帶夾雜血絲,或白帶色黃褐、質清稀。此方溫補下元、散寒除濕,固攝帶脈。
    • 絕孕:古代認為胞宮虛寒(陽氣不足、寒凝血瘀)可致不孕,方中藥物溫通經脈、散寒暖宮,改善孕育環境。
  2. 陰毒傷寒

    • 指寒邪深伏三陰(少陰、太陰、厥陰)所致的危重症,表現為手足厥冷、腹中絞痛、面青唇紫等。此方透過大辛大熱之品逐陰回陽,外敷臍下(神闕、關元穴)直達下焦,溫散陰寒。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溫腎散寒,回陽通脈

  • 川烏、乾薑、肉桂
    • 川烏大熱,辛烈走竄,徹內外之寒;乾薑溫中回陽,守而不走;肉桂引火歸元,溫通血脈。三藥共逐下焦沉寒,振奮命門之火。

(2)臣藥:輔助君藥,增強散寒止痛

  • 良薑、胡椒、細辛
    • 良薑專散胃腸冷痛;胡椒暖胃下氣;細辛通竅散寒,開絡止痛。合用擴展溫效,針對寒凝腹痛、帶下清冷。

(3)佐藥:斂固陽氣,調和藥性

  • 牡蠣粉
    • 性微寒,收斂固澀,防諸熱藥過散,兼治帶下淋漓;煅後增強吸附濕濁之效。
  • 天仙子(含莨菪鹼)
    • 古代用於鎮痛解痙,緩解陰寒內盛之腹痛,然其毒性需外用謹慎配伍。

(3)使藥:醋糊賦形,引藥入經

  • 醋調敷臍
    • 醋味酸入肝,能軟堅散結,助藥滲透;神闕穴為先天之竅,外敷直達胞宮、命門,激發陽氣。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溫裡散寒」為核心,針對下焦虛寒、陰邪內伏:

  1. 溫補下元:川烏、肉桂等激活腎陽,改善胞宮寒凝不孕。
  2. 散寒除濕:乾薑、胡椒燥化寒濕,減少帶下分泌物。
  3. 外治透穴:透過臍部吸收,結合棉衣溫覆,形成持續熱效,鬆逐陰毒。

整體體現「內病外治」思維,尤其適用於拒藥(如嘔吐不能服藥)或需局部溫煦之證。

傳統服藥法


川烏、細辛、良薑、天仙子、肉桂、牡蠣粉、胡椒、乾薑。上為細末。
醋糊調塗臍下,綿衣覆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孕婦、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溫內玉抱肚,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川烏、細辛、良薑、天仙子、肉桂、牡蠣粉、胡椒、乾薑。 主治:婦人虛,帶下赤白,絕孕。陰毒傷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