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桂附丸

CHEN XIANG GUI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9.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9%
肝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4%
肺經 5%
膽經 2%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桂附丸中使用沉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腎納氣,降逆止嘔: 沉香性溫,入腎、脾經,具有溫腎納氣、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以桂枝溫經散寒,附子溫腎助陽,與沉香協同作用,溫補腎陽,使脾胃氣機升降和順,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辛香,入心、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方中與桂枝、附子等藥物配合,可以溫通氣血,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沉香、桂枝雖能溫脾胃,但力道不足,附子加入後,能增強溫陽之力,更有效地散寒止痛,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部疼痛、四肢厥冷、嘔吐腹瀉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附子不僅能溫陽散寒,更能扶正培元,提高機體抵抗力。沉香、桂枝等藥物雖能化瘀止痛,但缺乏扶正作用,附子的加入可增強整體療效,使寒邪之氣更快消散,恢復元氣,達到治本的效果。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嘔的功效。方中沉香、桂枝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寒凝氣滯,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2. 協同增效,相輔相成: 乾薑與桂枝、附子等藥物相配,可以溫陽散寒,化瘀止痛,協同增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病症。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可助沉香、桂枝、肉桂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共同作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腹痛、腹脹等症。
  2. 調和藥性: 高良薑味辛,可調和沉香、桂枝、肉桂等藥物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峻猛,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作用。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歸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溫脾止瀉的作用。與沉香、桂枝等藥物配合,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因陽虛寒凝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肉桂辛溫走竄,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配合沉香、附子等藥物,可溫通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沉香桂附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寒濕凝滯等症,茴香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2.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沉香桂附丸中包含多種藥物,部分藥物性寒或偏涼,茴香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盛,使其溫而不燥,更好地發揮藥效。

對於[沉香桂附丸]中的烏頭成分,烏頭性味辛熱,具有散寒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冷痛等症狀。該方加入烏頭旨在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

沉香桂附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沉香桂附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進而止痛止嘔。

二、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沉香、桂枝、附子等藥物偏於溫熱,而吳茱萸則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加入吳茱萸能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熱,同時也能增強溫中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沉香桂附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本古籍記載,「沉香桂附丸」主要功效為:

  • 溫中散寒,補虛助陽: 針對中氣虛弱、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飲食不佳、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冷、便利無度等。
  • 溫通經脈,止痛: 治療下焦陽虛、寒凝經脈所致的七疝疼痛,症見痛引小腹、腰屈不能伸、喜熱熨。
  • 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治療原理

「沉香桂附丸」由沉香、附子、乾薑、高良薑、肉桂、茴香、川烏頭、吳茱萸等八味藥材組成。各藥材的功效相互協同,達到溫中散寒、補虛助陽、通經止痛的治療效果。

  • 溫陽散寒: 方中附子、乾薑、高良薑、肉桂、川烏頭、吳茱萸皆為辛溫大熱之品,能溫陽散寒,祛除體內寒邪,特別是脾胃和下焦的寒邪。附子補火助陽,乾薑溫中散寒,高良薑溫胃止痛,肉桂溫腎助陽,川烏頭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行氣止痛: 沉香行氣止痛,善於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疼痛。茴香理氣和胃,與沉香協同,加強行氣止痛的效果。
  • 諸藥合用: 上述藥材合用,共奏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對於中氣虛弱、脾胃虛寒、下焦陽虛等證,能夠溫補脾腎陽氣,祛除寒邪,調和氣機,從而緩解各種疼痛和不適症狀。

古籍記載佐證

  • 《衛生寶鑒》 記載「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
  • 《奇效良方》 記載本方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 《雜病廣要》 記載本方「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方。」
  • 《古今醫案按》 記載一則醫案,用「沉香桂附丸」治療「火兒赤憐歹疝氣,臍腹陣痛,搐撮不可忍,腰曲不能伸,熱物熨之稍緩」的病例,取得良好效果。
  • 《醫學原理》 提到「沉香桂附丸」可用於治療「由各經原有鬱熱,而值寒濕之氣所襲,鬱熱不宣,下流於囊而為疝。」,並指出其「大法宜乎疏郁散寒為主」。
  • 《景岳全書》 多次提及「沉香桂附丸」,用於治療「中寒」、「陽虛」、「厥冷」等症。
  • 《倪海廈漢唐方義講稿》 指出「沉香桂附丸」中沉香能引火歸元,桂附能強心、去下焦虛寒,並指出此方適用於婦女因下焦虛寒造成的月經痛或下利。
  • 《醫燈續焰》 記載「寶鑑沉香桂附丸」主治「中氣虛弱甚,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無度,七疝引痛不可忍,喜熱熨少緩者。」
  • **《証治準繩》**記載此方「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
  • 《證治彙補》 記載此方「治中氣虛弱。真火不足。臟腑積冷。腹脅痛。手足冷。便利無度。喜熱物熨者。」
  • 《濟陽綱目》 記載此方「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 《赤水玄珠》 記載此方「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
  • 《醫學綱目》 記載此方「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痛不能伸,喜熱熨稍緩。」以及「通治大寒」的應用。
  • 《醫方選要》 記載此方「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證。」
  • 《醫學正傳》 記載此方「治中氣虛弱甚,脾胃虛寒,臟腑積冷,心腹疼痛,手足厥逆冷,便利無度,七疝引痛,喜熱物熨蕩證。」

總結

「沉香桂附丸」是一首經典的溫裏劑,以溫中散寒、補虛助陽、通經止痛為主要功效。其組方嚴謹,藥材配伍精妙,對於中氣虛弱、脾胃虛寒、下焦陽虛等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方名中的「桂附」是指桂附地黃丸,是溫陽的基礎方,而「沉香」一味,更增強其溫腎行氣的功效。多本古籍的記載和醫案佐證了其臨床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沉香桂附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會引起口乾、口苦、咽喉乾燥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沉香桂附丸時,一定要遵醫囑,並注意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桂附丸, 出處:《醫學發明》卷六。 組成:沉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良薑(銼,炒)1兩,官桂(去皮)1兩,茴香(炒)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銼作小塊子如豆大,再炒令黃用)1兩,吳茱萸(湯浸,洗去苦,炒)1兩。 主治:退陰助陽,除臟腑冷氣。主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冷,便利無度;及下焦陽虛,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