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蓽茇丸

FU ZI BI B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9%
胃經 17%
肝經 12%
肺經 9%
心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3%
脾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組成如下:

  1.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2. 蓽茇: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裡、溫中、補陽、降氣、利尿、止嘔等功效。
  3.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4. 高良薑:辛、溫,歸脾、胃、膽經,具有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補陽、健脾胃等功效。
  5. 丁香:辛、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6.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功效。
  7. 肉桂:辛、甘,溫,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溫裡溫中之功效。
  8. 山茱萸:酸、澀,溫,歸肝、腎經,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功效。
  9. 草荳蔻: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芳香化濕、行氣止痛之功。

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主治功效:

  1. 溫裡補陽:本方中,附子、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肉桂、山茱萸、草荳蔻均有溫裡補陽之功,可溫暖身體,驅散寒邪,增強陽氣。
  2. 活絡止痛:本方中,附子、乾薑、丁香、吳茱萸、肉桂、山茱萸均有活絡止痛之功,可緩解寒邪內侵引起的疼痛,如胃痛、腹痛、腰痛等。
  3. 理氣行氣、降氣:本方中,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肉桂、草荳蔻均有理氣行氣、降氣之功,可疏通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如胸痛、腹脹等。
  4. 健脾胃:本方中,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山茱萸、草荳蔻均有健脾胃之功,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如腹脹、腹瀉、嘔吐等。

總之,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具有溫裡補陽、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陽虛寒證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陽痿、早洩、遺精、滑精、腰膝酸軟、四肢無力、胃寒腹痛、洩瀉、痢疾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薑(細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薑(炮裂)2兩,厚朴(生薑制)2兩,白朮(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助氣安血,大補衝任。
上各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服。
方中蓽茇、吳茱萸原缺,據《普濟方》補。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附子、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肉桂、山茱萸、草荳蔻組成。附子、乾薑、高良薑、肉桂溫中散寒,蓽茇、丁香、吳茱萸、山茱萸、草荳蔻止瀉止痢。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止瀉止痢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蓽茇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黑附子(炮,去皮臍)1兩,蓽茇1兩,乾薑(炮)1兩,良薑(銼)1兩,丁香1兩,吳茱萸(湯洗,焙)1兩,肉桂(去皮)半兩,山茱萸(去核,炒)半兩,草豆蔻半兩。 主治:瀉痢。

附子蓽茇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七。 組成: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薑(細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薑(炮裂)2兩,厚朴(生薑制)2兩,白朮(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主治:助氣安血,大補衝任。主治:經虛月候不時,腸滑下痢頻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