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蓽茇丸

FU ZI BI B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四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腎經 19%
胃經 17%
肝經 12%
肺經 9%
心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3%
脾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蓽茇丸中含有附子,乃因其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散寒止痛之效。附子為烏頭的炮製品,其藥性溫燥,可溫補陽氣,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諸多症狀,如陽虛畏寒、心悸氣短、脈微欲絕、四肢厥冷等。

此外,附子與蓽茇配伍,寒熱相濟,可增強藥效,達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疾病。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蓽茇,是為了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蓽茇性溫,味辛,歸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與附子同用,可增強其溫腎壯陽的功效,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腰膝酸軟、痛經等症狀。此外,蓽茇還能緩解附子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因此,蓽茇在附子蓽茇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並提高用藥安全性。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附子驅寒止痛: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痛的功效。與附子同用,能增強附子的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除寒邪,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2. 調和藥性,防止寒涼過甚: 附子性熱,藥性峻烈,若單用容易耗氣傷陰。乾薑性溫,能調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寒涼過甚,避免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副作用,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附子蓽茇丸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助附子蓽茇驅寒止痛: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能增強附子蓽茇溫陽散寒、止痛的效果,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疼痛較重的患者。

二、調和藥性,避免寒熱之爭:附子性熱,蓽茇性溫,高良薑性溫,三者配伍,既能溫陽散寒,又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加溫和安全。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止痛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可協同附子、蓽茇等溫陽藥,加強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腰膝冷痛、腹痛、腹瀉等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2. 行氣止痛,消腫止痛:丁香還有行氣止痛、消腫止痛的作用,能夠改善因寒凝氣滯而導致的局部疼痛、腫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能夠更好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病症恢復。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附子蓽茇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泄瀉等症。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效,可助附子溫腎陽,蓽茇溫脾陽,共同溫暖脾腎,緩解冷痛,固澀止瀉。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入肝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配合附子蓽茇丸,緩解脾腎陽虛所致的胃寒嘔逆。

由此可見,吳茱萸在附子蓽茇丸中起著溫中散寒、止痛止瀉、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奏溫陽健脾,止瀉止痛之功。

附子蓽茇丸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歸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之效。附子蓽茇丸以附子、蓽茇爲主,溫陽散寒之力強勁,而肉桂的加入,則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溫陽散寒作用,使藥力更加強勁,更能有效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陽虛證。

2. 助陽化氣:附子蓽茇丸中,附子溫陽補火,蓽茇溫腎壯陽,而肉桂則可助陽化氣,使陽氣得以生髮、運行,從而促進藥物的溫陽散寒作用,更能有效緩解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腰膝痠軟等症狀。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制約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強,容易造成心火亢盛、燥熱傷陰等副作用。山茱萸性寒,味酸,能收斂固澀,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之功效,可有效制約附子毒性,避免其過度燥熱。
  2. 協同溫陽補腎: 附子溫陽補腎,但單獨使用容易耗傷陰液,導致腎陰不足。山茱萸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腎,與附子相輔相成,起到溫陽補腎而不傷陰的作用,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附子蓽茇丸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附子性熱,可溫陽補火,蓽茇性溫,可溫腎散寒,三藥合用,能溫補脾腎,驅散寒濕,對於寒濕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附子性熱,容易耗傷津液,蓽茇性溫,容易燥熱,而草荳蔻性溫,味辛,能調和附子、蓽茇的燥熱之性,使其藥力平和,更易於服用,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組成如下:

  1.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2. 蓽茇: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裡、溫中、補陽、降氣、利尿、止嘔等功效。
  3.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4. 高良薑:辛、溫,歸脾、胃、膽經,具有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補陽、健脾胃等功效。
  5. 丁香:辛、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6.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功效。
  7. 肉桂:辛、甘,溫,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溫裡溫中之功效。
  8. 山茱萸:酸、澀,溫,歸肝、腎經,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功效。
  9. 草荳蔻: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芳香化濕、行氣止痛之功。

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主治功效:

  1. 溫裡補陽:本方中,附子、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肉桂、山茱萸、草荳蔻均有溫裡補陽之功,可溫暖身體,驅散寒邪,增強陽氣。
  2. 活絡止痛:本方中,附子、乾薑、丁香、吳茱萸、肉桂、山茱萸均有活絡止痛之功,可緩解寒邪內侵引起的疼痛,如胃痛、腹痛、腰痛等。
  3. 理氣行氣、降氣:本方中,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肉桂、草荳蔻均有理氣行氣、降氣之功,可疏通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如胸痛、腹脹等。
  4. 健脾胃:本方中,蓽茇、乾薑、高良薑、丁香、吳茱萸、山茱萸、草荳蔻均有健脾胃之功,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如腹脹、腹瀉、嘔吐等。

總之,中藥方劑「附子蓽茇丸」具有溫裡補陽、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陽虛寒證引起的各種疾病,如陽痿、早洩、遺精、滑精、腰膝酸軟、四肢無力、胃寒腹痛、洩瀉、痢疾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薑(細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薑(炮裂)2兩,厚朴(生薑制)2兩,白朮(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助氣安血,大補衝任。
上各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服。
方中蓽茇、吳茱萸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蓽茇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黑附子(炮,去皮臍)1兩,蓽茇1兩,乾薑(炮)1兩,良薑(銼)1兩,丁香1兩,吳茱萸(湯洗,焙)1兩,肉桂(去皮)半兩,山茱萸(去核,炒)半兩,草豆蔻半兩。 主治:瀉痢。

附子蓽茇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七。 組成:黑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官桂(去皮)2兩,大椒2兩,良薑(細銼,炒)2兩,陽起石(火燒1日)2兩,川薑(炮裂)2兩,厚朴(生薑制)2兩,白朮(銼)2兩,白茯苓(去皮)2兩,赤石脂(火燒通紅)2兩,肉豆蔻(醋和面裹燒)1兩半,蓽茇1兩,吳茱萸(湯洗1遍,炒)2兩。 主治:助氣安血,大補衝任。主治:經虛月候不時,腸滑下痢頻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