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已寒丸

大已寒丸

DA YI H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2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腎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5%
膀胱經 5%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已寒丸中加入蓽茇,主要是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蓽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大已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胃寒疼痛,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蓽茇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疼痛,並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消化吸收,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大已寒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肉桂。肉桂在中醫中具有獨特的性質,主要用於溫陽散寒和活血行氣。其以辛熱的特性,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並幫助驅逐體內的寒邪。這在治療風寒感冒、腹痛及其他因寒引起的病症上尤為重要。

此外,肉桂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提升整個方劑的功效。由於其可促進消化,改善腸胃功能,因此在一些寒凝引起的不適症狀中,能起到良好的輔助療效。同時,肉桂的抗菌和抗炎作用,也有助於減輕病症發作時的炎症反應。因此,肉桂作為大已寒丸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中醫強調的“辨證論治”理念,通過調和藥性,達到理想的療效。

大已寒丸中加入乾薑,是因其性溫熱,能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方中以大黃寒涼瀉下為主,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寒凝氣滯、腹痛泄瀉。乾薑溫中散寒,可溫煦脾胃,化解大黃的寒性,防止其過度傷脾胃。

同時,乾薑還能溫經通絡,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大黃瀉下通便。

大已寒丸中包含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大已寒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高良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並止嘔止瀉。
  2. 行氣化濕,健脾消食:高良薑還具有行氣化濕、健脾消食的作用。寒邪客胃,常伴隨脾胃虛弱、氣滯濕阻,高良薑可以行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消除寒邪,改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已寒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已寒丸為溫裡祛寒之峻劑,主治久寒積冷、臟腑陽氣虛衰所致諸證,涵蓋以下範疇:

  1. 寒邪內伏
    • 「久寒積冷,臟腑虛弱」:寒邪久滯三陰(脾、肝、腎),損傷陽氣,致臟腑功能衰退。
    • 「自利自汗,米穀不化」:脾腎陽虛,失於溫煦,水穀不化而泄瀉;陽虛衛外不固而自汗。
  2. 氣血凝滯
    • 「心腹痛,脅肋脹滿」:寒主收引,經絡拘急,氣血不通則痛。
  3. 陰盛陽衰
    • 「手足厥冷,陽氣暴衰」:寒極陰盛,陽氣不能達於四末(四肢)。
    • 「傷寒陰盛,神昏脈短」:寒邪直中少陰,心腎陽衰,神明失守,脈氣不續。

此方針對「陰寒獨盛」之重症,以溫陽散寒、破陰回陽為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集大辛大熱之品,共奏「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之效:

  1. 附子(炮)、川烏頭(炮):

    • 二者為辛熱有毒之「逐陰回陽」要藥。附子走而不守,溫通十二經;烏頭善散沉寒痼冷,破積聚。炮製後減毒性、存藥力,專攻臟腑沉寒。
  2. 乾薑(炮)、良薑(炒):

    • 乾薑守而不走,溫中焦脾胃之陽;良薑(高良薑)散寒止痛,專治「冷痛」。二薑協同,強化溫中散寒之力。
  3. 官桂(肉桂)、吳茱萸

    • 官桂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吳茱萸入肝經,散厥陰(肝經)之寒,降濁止嘔。二者助附子、烏頭溫通下焦肝腎。

配伍特點

  • 辛熱疊加:諸藥皆屬熱性,形成「溫裡—散寒—破陰」三層作用,針對寒邪深伏之病機。
  • 醋糊為丸:醋性收斂,緩和藥性峻烈,使其持續發揮藥力;米飲送服護胃氣,防燥熱傷陰。

治療原理
以「熱藥直破陰寒」為法,通過溫補脾腎陽氣、散經絡寒凝,恢復氣血運行。尤其適合「真寒假熱」(陰盛格陽)之危候,使陽氣復則陰邪退。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作豆大,再炒黃)1兩,乾薑(炮裂)1兩,良薑(炒)1兩,官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1兩。
退陰助陽,除臟腑積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腹痛坐骨神經痛胰臟炎霍亂大便秘結腹中有鳴叫聲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低血壓細菌性食物中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大腸激擾綜合症下腹部痛腹瀉全身性水腫手腳冰冷

相同名稱方劑


大已寒丸, 出處:《元戎》。 組成:肉桂5錢,茯苓5錢,良薑7錢,烏頭(炮)7錢,附子(炮)1兩,乾薑(炮)1兩,芍藥1兩,茴香(炒)1兩。 主治:陰證服四逆輩,胸中發躁而渴者;或數日大便秘,小便澀赤。

大已寒丸, 出處:《局方》卷二(紹興續添方)。 組成:蓽茇4斤,肉桂4斤,乾薑(炮)6斤,高良薑6斤。 主治:久寒積冷,臟腑虛弱,心腹痛,脅肋脹滿,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陽氣暴衰,陰氣獨盛,手足厥冷;傷寒陰盛,神昏脈短,四肢怠惰。

大已寒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作豆大,再炒黃)1兩,乾薑(炮裂)1兩,良薑(炒)1兩,官桂(去粗皮)1兩,吳茱萸1兩。 主治: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主治:惡冷濕痹,肘臂攣急,寒嗽痰厥,心中澹澹大動,屈伸不便,積水足浮腫,囊縮。中焦氣弱,脾胃受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鳴,霍亂吐瀉,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及療傷寒陰濕,形氣沉困,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