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湯

豆蔻湯

DOU K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21%
心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豆蔻湯中包含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除寒邪,緩解胃脘疼痛、腹脹冷痛等症狀,與豆蔻湯整體功效相符。
  2. 芳香化濕,健脾消食: 草荳蔻亦具芳香化濕、健脾消食之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食積、濕阻所致的消化不良等問題,與豆蔻湯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之效。

豆蔻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豆蔻性溫,能溫中散寒,但其寒性較重,單用易傷胃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止嘔,與豆蔻相配,可增強溫中散寒之力,避免其傷胃,並協調藥性,使藥力更趨溫和。
  2. 和胃止嘔:豆蔻芳香化濕,能降逆止嘔。生薑性溫,能和胃止嘔,與豆蔻合用,可增強其降逆止嘔的效果,並防止寒邪凝滯,加重嘔吐。

因此,豆蔻湯中加入生薑,不僅能增強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更能和胃止嘔,使藥效更佳。

豆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豆蔻性溫,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消食、醒脾開胃之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甘草與豆蔻配伍,可調和豆蔻之辛溫,避免其燥烈之性,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解毒、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可減輕豆蔻對胃腸道的刺激,提升藥效的穩定性。同時,甘草亦能補脾益氣,與豆蔻的溫中散寒、行氣消食之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豆蔻湯」主治脾胃虛弱引起的諸多症狀,包括:

  1. 消化功能障礙:如「不思飲食」、「飲食不化」、「腸鳴洩利,水谷不分」,反映脾胃運化失職,無法正常消化水穀。
  2. 氣機升降失調:如「嘔吐滿悶」、「胸膈不利」、「霍亂嘔吐」,顯示中焦氣滯,胃氣上逆。
  3. 寒邪或痰濕內阻:如「心腹痛」、「嘔逆惡心」、「吐痰毒並吐清水」,提示可能有寒凝或痰濕停聚,阻滯氣血。

此方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以脾胃虛弱為本,兼見痰濕、寒邪或氣滯為標,其作用應以溫中行氣、化痰祛濕為主。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配伍分析

  1. 豆蔻(1兩)

    •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溫中止嘔化濕行氣,針對脾胃虛寒、濕阻氣滯的核心病機。
    • 為君藥,主導方劑溫中化濕的基調。
  2. 紅信(3錢,砒霜製)

    • 經豆腐煮製後毒性稍減,傳統用於劫痰截瘧攻毒逐飲,此處可能借其峻烈之性滌痰涎止嘔吐
    • 與豆蔻配伍,一溫一烈,共逐痰濕壅滯。
  3. 朱砂(3錢)

    • 味甘性微寒,能鎮心安神,可能用於緩解痰濕上擾所致的心腹刺痛或煩悶。
    • 其寒性可稍制紅信、豆蔻之溫燥,避免過熱傷陰。
  4. 佗僧(5錢,密陀僧)

    • 性平味鹹辛,能燥濕化痰收斂固澀,輔助紅信加強祛痰毒之功,並防瀉利過度。
  5. 神曲糊為丸

    • 神曲健脾消食,助藥力和中,丸劑緩圖以減紅信毒性。

治療原理綜述

  • 此方以溫中化濕為本,結合峻藥攻痰,透過豆蔻調理中焦氣機,紅信、佗僧祛痰逐飲,朱砂寧心兼制燥烈,適用於痰濕壅盛、脾胃虛冷之證。
  • 其「吐痰毒並吐清水」的作用,可能透過紅信的催吐效果(少量砒霜可刺激胃黏膜),祛除膈上痰涎,但需配合鱉甲飲、清脾飲等補益方調和,避免攻伐傷正。

【方劑特性】

  1. 攻補兼施:攻痰濕為主,但需後續補益(如龍眼湯)顧護脾胃。
  2. 毒性控制:紅信製法及丸劑形式緩和毒性,朱砂寒性制衡溫燥。
  3. 標本兼顧:治標(痰濕嘔吐)為急,兼顧脾胃虛弱之本。

此方體現了傳統中醫「以毒攻毒」、「因勢利導」的治療思維,但須嚴格遵循配伍與劑量規範。

傳統服藥法


豆蔻1兩,紅信3錢(用豆腐1大方塊,中挖一池,放信於池內,以原豆腐蓋好,煮1炷香,去腐用信),朱砂3錢,佗僧5錢。
吐痰毒,並吐清水。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卜子大。
每服5-6丸,白湯送下。或鱉甲飲、清脾飲補之,若虛冷者,以龍眼湯補之,小兒減半。
此方與痰毒頂不可並用,兩方相反,慎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豆蔻湯性溫,孕婦慎用。
  • 豆蔻湯不宜與溫熱性藥物同用。
  • 豆蔻湯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腹痛氣喘心絞痛肺結核胰臟炎霍亂神經性厭食症高血脂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肉豆蔻7枚(去殼),烏頭1兩,白朮1兩。 主治:洞瀉不止。

豆蔻湯,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丁香枝杖7斤,甘草(炒)11斤,白面(炒)6斤,肉豆蔻仁(面裹煨)8斤。 主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胸膈痞滯,哕逆嘔吐,泄瀉虛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飲食。

豆蔻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八。 組成:肉豆蔻仁(煨)半兩,附子(去皮臍,切,鹽湯浸,焙乾燥)半兩,縮砂仁(炒,去皮)半兩,木香1分,白朮1兩,川芎1兩。 主治:妊娠心痛,時多痰逆,食飲無味,腹脅脹滿。

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白豆蔻(去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木香半兩,人參半兩,陳曲1兩,京三棱(煨,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瓤,焙)3分,大麥芽(炒)3分,乾薑(炮)1分,甘草(炙,銼)1分。 主治:胸痺,心下堅痞。

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白豆蔻(去皮)1兩,丁香半兩,白朮(銼,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人參1兩,乾薑(炮裂)半兩,甘草(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檳榔(銼)2枚。 主治:虛勞不思飲食,中滿痞塞,大腸或秘或泄。

豆蔻湯,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草豆蔻肉8兩,生薑(和皮切作片子)1片,甘草4兩(銼碎)。 主治:調中止逆,除冷氣,消飲食。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滿悶,胸膈不利,心腹痛。脾胃不調,胸膈滿悶,飲食不化,嘔逆惡心,或霍亂嘔吐,心腹刺痛,腸鳴泄利,水谷不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