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解鬱,調和脾胃: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和脾胃的作用。與沉香等藥物配合,可加強行氣化瘀、理氣止痛的效果,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
- 疏肝解鬱,和解脾胃: 香附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有助於化解肝氣鬱結,改善情緒低落、心煩易怒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
總之,香附在沉香化氣丹中,起到理氣解鬱、調和脾胃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沉香化氣丹為一方行氣止痛、寬胸理氣之良方,其組成中含有沉香、木香、砂仁等多種藥材,其中特別加入了黑牽牛。黑牽牛性寒味甘,歸肺與大腸經,具有良好的瀉下作用,能通利二便,排除體內積滯。在沉香化氣丹中加入黑牽牛,主要是利用其瀉下功效,以幫助排出體內的廢物與氣滯,從而達到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脹滿不適。此外,黑牽牛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內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亦有一定療效。通過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沉香等溫通之品相配伍,既增強了整體方劑的行氣效果,又避免了單用某些溫熱藥材可能引起的燥熱副作用,使整個方劑更加協調,更適合治療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化痰: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溼化痰、健脾理氣的功效。沉香化氣丹常用於治療痰溼阻肺、氣喘咳嗽等症,蒼朮可有效祛除痰溼,使肺氣宣暢,從而緩解咳嗽氣喘症狀。
- 升清降濁: 蒼朮具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可將體內濁氣下行,並將清氣上提。沉香化氣丹主要以理氣化痰爲主,蒼朮的升清降濁作用可以促進氣機升降,配合沉香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青皮,主要考慮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暢通氣機,有助於沉香化氣丹的化氣止痛功效。同時,青皮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疼痛也有緩解作用。因此,青皮的加入,可增強沉香化氣丹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氣滯血瘀、胸腹疼痛等病症。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理氣行氣,降逆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沉香擅長降逆止嘔,而陳皮則能與之相輔相成,加強其理氣降逆的效果,共同協調氣機,使氣機通暢,達到止嘔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沉香性燥,容易傷津,而陳皮則性溫和,可以緩解沉香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並能更好地發揮沉香化氣止痛的功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氣、補肺滋腎的功效。沉香化氣丹常用於氣虛、脾虛所致的症狀,而山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幫助氣虛患者恢復元氣。
2. 固本培元:山藥能滋養脾腎,有助於固本培元,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沉香化氣丹通常用於治療一些慢性病,而山藥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增強體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消積,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沉香理氣化痰,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
二、 疏肝利膽,健脾和胃:枳殼還能疏肝理氣,利膽退黃,並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此功效可輔助沉香化氣,改善氣機鬱滯,促進臟腑功能恢復。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枳實,主要是因為枳實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理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理氣消積,化解積滯。沉香化氣丹以化解氣滯、行氣止痛為主,而枳實的理氣消積作用,有助於促進氣機運行,解除氣滯,並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降逆止嘔:枳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滯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沉香化氣丹用於治療胸悶氣滯、心腹脹痛等症,而枳實的降逆止嘔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腸道不適,提升藥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三稜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散瘀、消積止痛之功效。沉香化氣丹旨在化解氣滯,舒緩胸腹疼痛,三稜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消積化瘀: 三稜還能消食積、化瘀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與沉香等其他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化解氣滯,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化氣: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行氣消積的功效。沉香化氣丹主要用於治療氣逆上衝、胸悶氣短等症狀,厚朴可幫助降逆化氣,使氣機下降,緩解胸悶氣短。
- 溫脾健胃: 厚朴亦有溫脾健胃之效,可助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沉香化氣丹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厚朴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白豆蔻,是基於其理氣化濕之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溫脾化濕、行氣止痛功效相輔相成。
白豆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溫中、化濕止嘔。其芳香走竄之性,可疏通氣機,化解濕邪,有助於緩解脾胃氣滯、濕阻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白豆蔻還可協調藥性,使沉香、砂仁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溫脾化濕、行氣止痛的作用。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之效。沉香化氣丹旨在化解氣滯,而莪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與沉香共用,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莪朮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氣滯血瘀,進一步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緩解由氣滯血瘀引起的症狀。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考量其 行氣解鬱、散寒止咳 的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解鬱、止咳化痰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助沉香行氣化滯,溫散之性可助沉香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化解氣滯、溫陽散寒的效果,進而達到治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等病症的目的。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辛香之氣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可協同沉香理氣止痛,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
二、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進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更顯著。對於氣虛脾弱、食慾不振者,可起到輔助作用。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氣: 沉香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化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其香氣能通達心肺,溫暖脾腎,對於氣虛、寒凝、氣滯所致的胸悶、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芳香開竅: 沉香的芳香氣息能通達心肺,開竅醒神,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同時,沉香還可起到安神定志、緩解焦慮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療效。
因此,沉香在沉香化氣丹中扮演著溫陽化氣、芳香開竅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與沉香同用,能加強溫陽化氣、行氣止痛之效,有助於溫暖脾腎,驅散寒邪,舒緩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 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醒脾開胃的功效,可改善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脾胃不適,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配合沉香化氣,提升藥效。
總之,丁香的加入,既可增強方劑的溫陽散寒、行氣止痛功效,又能醒脾開胃,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沉香化氣丹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氣機、寬胸理氣。其組成中包含丁香樹皮,丁香樹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在沉香化氣丹中加入丁香樹皮,主要是因為它能夠增強整個方劑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改善因寒邪阻滯所導致的脹滿、噁心等症狀特別有效。此外,丁香樹皮與方中的其他藥材如沉香相互配合,可進一步提升疏肝理氣、調節氣機的功能,使整體療效更加協調全面。總體而言,丁香樹皮在沉香化氣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合理配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乾薑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沉香化氣丹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滯不暢等症,而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散寒邪,促進陽氣生發,有助於化解脾胃寒凝之症,使氣血流通。
- 配合沉香,增強化氣功效: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效,但其性質偏涼,加入乾薑可以溫陽助氣,與沉香相輔相成,共同增強化氣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之功效。沉香化氣丹主治氣滯痰阻,咳喘胸悶等症狀,茯苓可輔助化解痰濕,促進氣機暢達,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二、 燥濕健脾,協調藥性: 沉香性溫,燥濕化痰,但容易傷津耗氣。茯苓性平,能補脾益氣,燥濕而不傷津,與沉香搭配,可避免燥性過於強烈,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石菖蒲,是基於其開竅醒神、化濕醒脾的功效。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胃經,能開竅醒神,使心神安定,並能化濕醒脾,增進脾胃運化,提升氣機升降。沉香化氣丹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石菖蒲的加入可協同沉香理氣化瘀、溫通心肺之效,並有助於改善胸悶、心悸等症狀,同時也能提升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溫中止痛的功效。與沉香相配合,能加強行氣化滯,緩解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
- 醒脾開胃: 砂仁亦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沉香化氣丹多用於脾胃氣虛、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狀,砂仁的加入有助於調理脾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提高藥效。
沉香化氣丹中包含高良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化濕止嘔: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之功效。沉香化氣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高良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有助於止嘔止瀉,配合沉香化氣功效,相輔相成。
- 促進氣血運行: 高良薑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因寒濕阻滯所致的氣滯血瘀,配合沉香理氣止痛,更能有效緩解疼痛。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有以下原因:
- 理氣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止痛之效。沉香化氣丹以沉香為主,善於行氣止痛,天南星的加入可增強其理氣止痛之功,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可起到協同作用。
- 化痰止咳: 天南星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喘息氣促等症,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改善氣道痰濕,促進氣流通暢。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沉香化氣丹中多以沉香、檀香等芳香之品化氣行氣,但若氣機不暢,易致氣逆上衝,導致胸悶氣促、噁心嘔吐等症。半夏可降逆止嘔,避免氣逆上衝,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 燥濕化痰:沉香化氣丹常用於治療痰氣阻滯、胸悶氣短等症。半夏善於燥濕化痰,可化解痰濕阻滯,使氣機暢通,氣血運行更加順暢,有利於沉香等藥物更有效地化氣止痛。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氣扶正: 沉香性溫,善於行氣止痛,但其性質偏燥,容易耗傷正氣。人參性甘溫,具補氣益血之效,可扶正固本,平衡沉香的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元氣,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協同增效: 人參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沉香的氣血運行,提高其行氣止痛的效果。同時,人參還能補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容易吸收和發揮作用。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草果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溫中散寒之功效。沉香化氣丹以化解氣滯、行氣止痛為目的,草果的加入可增強其行氣消積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 助藥力: 草果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起到引導藥力直達病竈的作用。沉香化氣丹中的其他藥材,如沉香、檀香等,都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草果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藥效發揮,使整體療效更佳。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效。沉香化氣丹旨在行氣化瘀、止痛消積,檳榔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尤其針對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降氣降逆: 檳榔可降氣降逆,對於因氣逆上衝而引起的胸悶氣喘、嘔吐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沉香化氣丹中,沉香、檀香等藥材亦有降氣止痛之效,檳榔的加入可加強此功效,共同達到降氣化痰、止痛平喘的目的。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神麴,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和中,消食導滯: 神麴為麥芽經炒製而成,具有消食化積、理氣和中的功效。沉香化氣丹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胸悶氣短等症狀,加入神麴可以幫助消食導滯,促進氣機運行,解除氣滯,更有效地達到化氣止痛的效果。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神麴性溫,與沉香等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起到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的效果。沉香偏於行氣止痛,而神麴則有助於消食化積,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病症。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功效。沉香化氣丹主治氣滯血瘀、胸悶氣短等症狀,而食積停滯會加重氣滯,影響藥效。加入山楂可消食化積,改善氣機流通,提高藥效。
-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暢通,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
因此,沉香化氣丹中加入山楂,既可消食化積,又可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氣機流通,提高藥效。
沉香化氣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化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化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沉香化氣丹主治氣虛陽虛,症見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肉桂可溫陽助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虛陽虛的症狀。
- 溫通血脈: 肉桂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沉香化氣丹中沉香、檀香等藥物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肉桂的加入可增強溫通血脈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總而言之,肉桂的加入,既能溫陽化氣,又能溫通血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陽化氣、行氣止痛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沉香化氣丹主治功效分析
沉香化氣丹,源自《壽世保元》,乃針對脾胃不和,氣機阻滯之證而設。此方組成繁複,藥味眾多,然其核心機制在於理氣、健脾、化濕、消食,並兼以溫陽散寒,最終達到氣機調暢,脾胃和諧之效。
主治病證分析:
此方古籍記載主治「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麪粉、濕面,停滯不化,胸膈滿悶,嘔逆惡心,腹脅膨脹,心脾疼痛,憎寒壯熱,或面上四肢浮腫,甚至臟腑悶澀,上氣喘急,睡臥不安,俱是有因氣所傷,寒氣、咽氣、膈氣、滯氣、濕氣、痞氣、癖氣、氣塊,凡一切氣病。」可見其主治證候,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氣機運化失常,痰濕內生所致。
具體而言:
- 脾胃不和,飲食停滯: 過食生冷、油膩、麵食等物,易致脾胃運化功能受損,食積不化,故見胸膈滿悶、腹脹、嘔逆等症。
- 氣機阻滯: 脾胃失和,氣機升降失調,導致氣滯、寒滯、濕滯等,表現為胸膈、腹脅脹滿,甚則心脾疼痛。
- 痰濕內生: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邪內停,聚而成痰,可見肢體浮腫,甚至臟腑悶澀。
- 寒邪內侵: 感受寒邪,阻礙氣機,加重氣滯,故見憎寒壯熱。
- 氣機逆亂: 氣機上逆,則出現上氣喘急,睡臥不安。
治療原理分析:
沉香化氣丹之治療,旨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疏理氣機,使氣行則痰消,濕除則脾健。其用藥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 理氣行氣: 方中香附、青皮、陳皮、枳殼、枳實、木香、沉香、砂仁、檳榔等,皆為理氣行氣之要藥,可疏暢肝膽,調和脾胃,使氣機運行無阻。其中,沉香更兼降逆之功,可治療氣逆所致的喘急。
- 健脾化濕: 蒼朮、山藥、白茯苓等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可助脾運化,消除濕邪,從根本上解決痰濕之源。
- 消食導滯: 神麴、山楂、蘿蔔子等能消食化積,導滯通便,使積滯消散,氣機暢通。
- 溫中散寒: 丁香、丁香樹皮、乾薑、肉桂、高良薑、草果等藥物,具溫中散寒之功,能驅散內侵之寒邪,溫運脾陽。
- 活血化瘀: 三稜、莪朮等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之功,可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 化痰開竅: 天南星、半夏、石菖蒲等具有化痰開竅之功,可治療痰濁阻滯所致之胸悶、神昏等症。
- 補氣扶正: 人參少量應用,可補益元氣,扶助正氣,使脾胃功能恢復。
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健脾、化濕消食、溫陽散寒之功,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氣機運行暢順,痰濕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沉香化氣丹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另外,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沉香化氣丹,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香附子1斤(炒,內4兩生用),黑牽牛(頭末)8兩,蒼朮(米泔浸,炒)4兩,青皮(炒)5兩,陳皮5兩,山藥2兩,枳殼(麸炒)2兩,枳實(麸炒)2兩,三棱(煨)2兩,川厚朴(生薑汁炒)1兩,白豆蔻(去殼)1兩,莪朮(煨)2兩,紫蘇(煨)2兩,木香1兩,沉香7錢半,丁香3兩,丁皮2錢半,乾薑1兩,白茯苓(去皮)1兩,石菖蒲2兩,砂仁1兩(杵),良薑1兩,南星(炮)1兩,半夏(炮)1兩,人參5錢,草果(去殼)1兩半,檳榔1兩,蘿蔔子(微炒)1兩,炒神曲2兩,山楂(去子,炒)2兩,官桂5錢。 主治:蠲積聚,化滯氣,逐病原,疏風順氣,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寬中快膈,消磨宿塊。主治: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面粉、濕面,停滯不化,胸膈滿悶,嘔逆惡心,腹脅膨脹,心脾疼痛,憎寒壯熱,或面上四肢浮腫,甚至臟腑悶澀,上氣喘急,睡卧不安,俱是有因氣所傷,寒氣、咽氣、膈氣、滯氣、濕氣、痞氣、癖氣、氣塊,凡一切氣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