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溫半夏

法制溫半夏

FA ZHI WEN BAN XIA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7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5%
肺經 15%
大腸經 10%
腎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5%
心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法制溫半夏中加入白礬,主要是為了 減輕半夏的毒性增強其止嘔作用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有 收斂、燥濕、解毒 的作用。它可以 抑制半夏的辛辣性,減輕其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嘔吐、腹瀉等副作用。同時,白礬與半夏結合,可 增強其止嘔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痰多、嘔吐等症狀。

因此,白礬在法制溫半夏中起著 解毒、收斂、增效 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法制溫半夏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解表散熱、升陽舉陷之效。溫半夏因其毒性,需經法制去除,而升麻的解表散熱作用,可幫助溫化半夏藥性,減輕其毒性,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2. 升麻與半夏搭配,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半夏善於燥濕化痰,升麻則能升清降濁,二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治療寒濕阻遏、痰濁壅肺、頭昏頭痛、肢體沉重等症狀。

法制溫半夏這一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寒痰引起的各種症狀。在該方劑中加入丁香樹皮,主要是取其性溫、味辛的特性,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丁香樹皮入藥,可增強整體方劑溫化寒痰的功效,並對胃腸道起到保護作用,減少其他藥物可能產生的刺激。

半夏性味辛溫,善於燥濕化痰,但單用時易致嘔吐,特別是對於脾胃虛寒者更需小心使用。丁香樹皮與之配合,既可減輕這種副作用,又能加強溫中散寒的作用,使整體方劑更為平衡,更適合於寒痰內阻或胃寒嘔吐的情況。此外,丁香樹皮還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的微環境,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總體而言,丁香樹皮在法制溫半夏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中「藥物相須」及「辨證施治」的思想。

法制溫半夏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緩解半夏的燥性,並增強其止嘔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嘔溫中止瀉之效。半夏性寒,燥烈易傷胃,而砂仁溫和的性質可以中和半夏的寒性,減少其對胃部的刺激

同時,砂仁的芳香氣味,可以增強半夏止嘔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砂仁的加入,不僅能緩解半夏的副作用,更能提升整體的療效。

法制溫半夏方劑中加入草荳蔻,主要是考慮到其 溫胃止嘔 的功效,與半夏的功效相輔相成。

半夏性寒,善於止嘔,但其寒性容易損傷脾胃,而草荳蔻溫中散寒,能 緩解半夏的寒性,防止其損傷脾胃。同時,草荳蔻還能 增強半夏的止嘔作用,使止嘔效果更佳。

此外,草荳蔻辛香溫燥,能 促進半夏的藥性發揮,使其更好地發揮止嘔、化痰等功效。因此,法制溫半夏方劑中加入草荳蔻,不僅能有效 減輕半夏的副作用,還能 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法制溫半夏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半夏性寒,味辛,入肺、脾經,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但容易傷胃。甘草性甘,味平,入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半夏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與半夏相配,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甘草能調和脾胃,促進半夏的吸收和利用,從而提高其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法制溫半夏]方劑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痰飲」,屬中醫水液代謝異常之病證。痰飲停滯可致咳嗽、胸悶、嘔逆、頭眩等症,其病機多與脾失健運、肺失宣降、氣化不利相關。方中以半夏為君,性溫燥,專化痰飲、降逆止嘔;配伍白礬、生薑湯助其化痰,升麻、丁皮等行氣化濕,共奏溫化痰濕、調暢氣機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析

  1. 半夏(齊半夏)

    • 主化痰降逆,辛溫燥濕,針對痰飲之本。
    • 以河水反覆洗濯(七次),減其毒性,存其藥性;再以白礬、酒浸漬,進一步緩和戟喉之弊,增強溫化之能。
  2. 白礬

    • 酸澀收斂,與半夏同用可固化痰濕,並解半夏之毒。
    • 《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燥濕解毒」,輔助半夏滌痰。
  3. 酒浸之法

    • 酒性辛溫,助藥力通行經絡,升提藥效,兼引諸藥入血分。
    • 密封浸泡,使藥物成分融合,緩和半夏燥烈之性。
  4. 輔助藥物群(升麻、丁皮、砂仁、草豆蔻、甘草)

    • 升麻:升發清陽,與半夏一升一降,調節氣機。
    • 丁皮(丁香樹皮):溫中行氣,助半夏化濕止嘔。
    • 砂仁、草豆蔻:醒脾化濕,解決痰飲之源(脾虛濕滯)。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5. 炒製與生薑湯送服

    • 麩炒至黃色,減半夏燥性,增健脾之功。
    • 生薑湯下,協同溫中止嘔,加強化痰之效。

整體方義推導

  • 治標:半夏、白礬直接化痰消飲,針對已成之痰濕。
  • 治本:砂仁、草豆蔻健脾燥濕,斷痰飲生成之源;升麻、丁皮調氣機,助水液代謝復常。
  • 調和:酒浸與炒製平衡藥性,生薑湯引藥入脾胃,確保藥效穩妥施展。

此方體現「溫化為主、標本兼治」的思路,適合痰飲偏寒濕者,通過燥濕、行氣、健脾的層次,達到痰消氣順之效。

傳統服藥法


齊半夏2斤(用河水洗7返後用),白礬1斤(為末),好酒1瓶,川升麻4兩,丁皮4兩,縮砂仁4兩,草豆蔻仁4兩,甘草4兩。
後五味為末,同半夏、白礬酒入在瓷甕中,密封四五日後取出1粒,嘗試不戟喉是藥成;如未成再浸十日。更試中後即止,取出曬半乾,用麩同炒,火慢為度後,黃色堪用。
每服1粒,細嚼,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的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二尖瓣狹窄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法制溫半夏,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齊半夏2斤(用河水洗7返後用),白礬1斤(爲末),好酒1瓶,川升麻4兩,丁皮4兩,縮砂仁4兩,草豆蔻仁4兩,甘草4兩。 主治: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