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化濕開鬱: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化痰開鬱之功。開鬱正元散旨在疏肝解鬱,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鬱氣更難消散。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提升氣血生化之動力,使鬱氣得以疏解。
-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白朮能補脾益氣,使正氣充足,抵抗邪氣入侵。開鬱正元散主要針對情緒鬱結、氣機不暢等症狀,而白朮能補益脾胃,使正氣充沛,則更能有效抵禦病邪,從根本上緩解鬱症。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使氣機通暢,有助於改善情緒低落、鬱悶不舒等。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陳皮還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緩解脾胃不和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進而改善整體狀態。
「開鬱正元散」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幫助疏通肝氣鬱結,解除肝臟氣機阻滯,從而達到開鬱止痛的效果。
- 健脾和胃,助消化:青皮亦有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同時,青皮還能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不和,進一步促進整體氣機運行,達到正元之效。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肝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能起到疏通肝氣、解鬱止痛的作用,使氣機暢通,精神舒暢。
- 理氣健脾: 香附還有理氣健脾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於肝鬱脾虛所致的氣機不暢、消化不良、精神萎靡等症狀,香附能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
總之,香附在開鬱正元散中,通過疏肝解鬱、理氣健脾的作用,有效改善肝鬱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開鬱正元、調理身心健康的功效。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理氣健脾: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瘀滯、理氣健脾的功效。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不和而導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鬱證,山楂能有效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脾胃運化,達到開鬱的效果。
2.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功效。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胸悶、心悸、失眠等症狀,山楂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心血管功能,達到開鬱安神的作用。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氣: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祛痰止咳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桔梗,可以幫助宣通肺氣,使鬱結之氣得以宣洩,達到開鬱之效。
- 升提中氣:桔梗兼具升提中氣的作用,可以將氣機向上提升,有助於改善因氣機下陷導致的胸悶氣短、脾胃不和等症狀。此舉可以增強機體的正氣,達到正元之效。
總而言之,桔梗在開鬱正元散中既能宣肺利氣,又能升提中氣,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開鬱正元的功效。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能健脾利濕,寧心安神。開鬱正元散主要針對心脾兩虛,鬱結不舒所致的症狀,而茯苓能補脾益氣,利濕化痰,有助於改善心脾功能,消除心悸、失眠等症狀,進而達到開鬱正元的效果。
- 利水滲濕,通絡化瘀:茯苓具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疏通經絡,化解瘀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緩解鬱結之症。
「開鬱正元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失眠等症狀,延胡索能有效緩解,起到開鬱解鬱的作用。
二、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延胡索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對於一些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疼痛,延胡索能起到雙重作用,既能開鬱解鬱,又能活血止痛。
因此,延胡索在「開鬱正元散」中起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開鬱正元散中使用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開胃,助消化吸收:神麴性溫,味甘,入脾經,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鬱悶、食慾不振等症狀。
- 行氣解鬱,舒肝理氣:神麴能行氣解鬱,舒肝理氣,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胸悶、脅痛、精神抑鬱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神麴在開鬱正元散中能起到健脾開胃、行氣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鬱悶、食慾不振、胸悶等症狀,從而達到開鬱正元的目的。
開鬱正元散中包含砂仁,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和胃: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砂仁,可起到理氣解鬱、和胃止嘔的作用,緩解因鬱氣阻滯所致的胸悶、心煩、嘔吐等症狀。
- 醒脾開胃:砂仁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對於因鬱氣阻滯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有助於開胃健脾,促進身體吸收營養,改善體質。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麥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消食化積: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胃之效。方中以麥芽配伍,旨在消食化積,解除脾胃積滯所致的鬱悶不暢,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心情。
二、和中開胃:麥芽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食慾,改善消化不良。鬱悶之人往往食慾不振,精神不佳,麥芽加入方中,可助於和中開胃,增強食慾,改善機體營養狀況,進一步促進心情舒暢。
開鬱正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緩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烈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方劑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緩解鬱結、氣滯、心神不寧等症狀,增強整體療效。
總之,甘草在開鬱正元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開鬱正元散之傳統功效與方義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開鬱正元散主治「痰飲,血氣郁結,食積,氣不升降,積聚脹痛」。此方乃針對氣機鬱滯、痰食互結之證而設,表現為胸脅脘腹脹滿疼痛、噯氣吞酸、飲食不消等症狀。方名「開鬱」意指能疏解氣鬱,「正元」則有調和中焦、扶助正氣之義,全方共奏行氣活血、消食化痰之功。
組成分析及其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分類
- 理氣藥:陳皮、青皮、香附、砂仁
- 消食化積藥:山楂、神曲、麥芽
- 健脾祛濕藥:白朮、茯苓
- 活血止痛藥:玄胡索
- 化痰散結藥:海粉、桔梗
- 調和藥:甘草、生薑
方義推理與治療原理
理氣解鬱: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善疏肝解鬱;陳皮、青皮同屬柑橘類理氣藥,陳皮偏於脾胃、青皮偏於肝膽,二者配合可使「氣行則血行」;砂仁芳香醒脾,能促進中焦氣機運轉。此組藥物針對「氣不升降」、「血氣郁結」之主症,使鬱滯之氣得以疏暢。
消食導滯:山楂善消肉食積滯,神曲、麥芽長於消穀積,配合理氣藥可化解「食積」之標實。尤其神曲經發酵製成,含有消化酶類物質,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
健脾化痰:白朮、茯苓組合健運脾土,配合陳皮體現「二陳湯」部分方義,針對「痰飲」病機。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脾健則痰無以生。
活血散結:玄胡索(延胡索)能行氣活血止痛,海粉(海浮石)鹹寒能軟堅散結消痰,針對「積聚脹痛」中之瘀血痰結。桔梗「載藥上行」,兼能宣肺利氣,有助於散結消積。
調和諸藥:甘草調和藥性,生薑溫中和胃,既協助理氣藥之作用,又能緩和消導藥的攻伐之性。
此方體現了「治鬱先理氣」「治痰先治脾」「治積需消導」的中醫治療原則,各藥協同作用,形成了一個既能疏解氣鬱、又能消食化痰、兼可活血止痛的複方體系。方中理氣藥與消食藥占較大比例,契合其「開鬱」與「消導」的主治方向,同時配伍健脾藥以固本,體現了「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桔梗、茯苓、玄胡索、神曲、砂仁、麥芽、甘草各等分。利氣行血,和脾消導。
加生薑,水煎服。
(《保命歌括》卷二十七)。方中青皮原脫,據《保命歌括》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食、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開鬱正元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白朮、陳皮、青皮、香附、山楂、海粉、桔梗、茯苓、玄胡索、神曲、砂仁、麥芽、甘草各等分。 主治:利氣行血,和脾消導。主治:痰飲,血氣鬱結,食積,氣不升降,積聚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