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散

XIAO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2%
脾經 28%
肝經 12%
肺經 12%
腎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心經 3%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食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能。

  1. 健脾益氣: 白朮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對於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輔助療效。
  2. 燥濕利水: 消食散中往往加入一些滋潤的藥材,白朮的燥濕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滋膩,不利於消化。

此外,白朮還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食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行氣解鬱,消食導滯: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的功效。能疏肝理氣,消散肝氣鬱結,並促進脾胃消化功能,解除食積停滯。
  2. 緩解疼痛,止痛安神: 香附還具有鎮痛安神之效,能緩解因食積停滯而引發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同時,也能安神定志,改善因消化不良引起的失眠、焦慮等問題。

因此,消食散中加入香附,可起到行氣解鬱、消食導滯、緩解疼痛、止痛安神等作用,有助於改善因食積停滯而引發的各種不適。

消食散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能有效解決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行氣活血:山楂除了消食之外,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消化系統的血液供應,從而提升消化功能。

因此,山楂在消食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有效地解決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問題,並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運作。

消食散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麥芽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食物消化吸收,達到消食化積的效果。
  2. 疏肝理氣: 麥芽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噯氣等症狀。消食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等症,而肝氣鬱結會影響脾胃功能,因此加入麥芽也能起到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

消食散方劑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消食散以消食導滯為主,青皮能幫助行氣活血,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消食積滯。
  2. 疏肝理氣: 青皮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消食散中加入青皮,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的目的。

消食散中加入砂仁,是基於其行氣消導的功效。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理氣消積,溫中止痛。消食散主要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而砂仁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脾胃氣機運轉,助消化,消食積。同時,砂仁還有溫中散寒之效,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

因此,消食散中加入砂仁,可有效提升方劑的消食化積和溫中散寒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消食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消食散屬於健脾消食的方劑,其中多用苦寒之品以瀉火消積。甘草性甘平,味甘而質潤,可調和諸藥,緩解苦寒藥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之陽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緩脾胃、解毒等功效。加入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消食積、健脾胃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消食散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食散中包含神麴,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的發酵製品,富含澱粉酶,能有效促進食物消化,分解澱粉,幫助脾胃運化,消除積滯。尤其適用於食滯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健脾和胃: 神麴性溫,味甘,能溫中散寒,和胃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脘腹冷痛等症狀,神麴能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因此,消食散中加入神麴,不僅能促進消化,更能溫補脾胃,達到消食化積、健脾和胃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消食散] 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消食散] 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為 消食化積,適用於小兒腹痛,多因飲食所傷之症。

從現有古文醫書內容中,可以歸納出 [消食散] 的主治功效包含:

  • 消食積: 這是 [消食散] 最主要的功能,針對飲食不節、乳食停滯導致的腹痛、腹脹、大便酸臭、口氣臭穢等症狀。(見《保幼新編》、《濟世全書》、《幼科證治大全》、《古今醫鑑》等)
  • 理氣止痛: [消食散] 組成中多含理氣藥物,能夠行氣導滯,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腹痛。(見《濟世全書》、《保幼新編》、《松崖醫徑》等)
  • 健脾和胃: 方中含有健脾益氣的藥物,能夠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消化不良。(見《聖濟總錄》、《古今醫鑑》、《松崖醫徑》等)
  • 消脹滿: [消食散] 能有效消除因食積、氣滯導致的腹部脹滿不適。(見《聖濟總錄》、《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等)

治療原理:

[消食散] 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消導」和「扶正」兩個方面:

  1. 消導:

    • 消食化積: 方中以山楂、麥芽、神麯為主要消食藥,能夠消各種食積,特別是肉食、麵食積滯。(見《古今醫鑑》、《幼科證治大全》等)
    • 行氣導滯: 香附、青皮、砂仁、陳皮等藥材,具有行氣解鬱、溫中和胃的功效,可以促進氣機流通,消除氣滯,從而緩解腹痛。(見《古今醫鑑》等)
  2. 扶正:

    • 健脾益氣: 白朮、甘草能夠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的狀態。(見《古今醫鑑》、《松崖醫徑》等)

綜合各古文醫書的記載:

[消食散] 運用消食藥與理氣藥、健脾藥相結合,既能迅速消除食積、理氣止痛,又能顧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通過「消」、「行」、「補」三法結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

[消食散] 中的主要成分,如山楂、麥芽等,含有豐富的消化酶,能夠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香附、青皮等則具有調節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的作用。

總結:

[消食散] 是一首經典的消食方劑,其組方合理,功效明確,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飲食積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其治療原理在於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健脾和胃,體現了中醫「消導」與「扶正」相結合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白朮(去蘆,去油,陳壁土炒)2錢半,紅陳皮(溫水洗,去白)7分,南香附米(去毛,炒)7分,山楂(蒸,去核取肉)1錢,大麥芽(炒)1錢,四花青皮(去瓤)7分,砂仁(去殼)1錢,甘草(炙)5分,神曲(炒)7分。
有寒,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炒黃連。
和脾消食。
上為細末。
每服1錢7分,清米飲或白湯任下;生薑煎服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食散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虚弱。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消食散, 出處:《幼科證治大全》引《濟世全書》。 組成:山楂、神曲、砂仁、麥芽、白朮、陳皮、青皮、甘草(炙)。 主治:小兒傷食腹痛。

消食散,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白朮1錢,茯苓1錢,枳殼1錢,山楂20粒,麥芽2錢,谷芽2錢,六曲3分,半夏1錢,甘草5分,砂仁3粒。 主治:傷食之症,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

消食散,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四五。 組成:神曲(炒)、麥芽(炒)、三棱、青皮、香附、山楂、厚朴、甘草、藿香、枳實、地黃、砂仁、黃連、棗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腹大泄瀉,水谷不化,吃食不知饑飽。

消食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三。 組成:白朮(去蘆,去油,陳壁土炒)2錢半,紅陳皮(溫水洗,去白)7分,南香附米(去毛,炒)7分,山楂(蒸,去核取肉)1錢,大麥芽(炒)1錢,四花青皮(去瓤)7分,砂仁(去殼)1錢,甘草(炙)5分,神曲(炒)7分。 主治:和脾消食。主治: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