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甲大黃丸
BIE JIA DA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疔瘡、吐血衄血、熱毒血痢等,鱉甲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鱉甲還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陽氣亢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盜汗、虛熱、瘰癧等,鱉甲能起到滋陰降火、軟堅化結的作用。
因此,鱉甲大黃丸中加入鱉甲,能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鱉甲大黃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瀉熱通便: 大黃能瀉熱通便,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使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涼血止血: 大黃亦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熱毒血瘀所致的痔瘡出血、鼻出血等。
鱉甲與大黃搭配,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於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
鱉甲大黃丸方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消積導滯、下氣行水的功效,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積滯,輔助大黃瀉熱通便,增強整體療效。
- 降氣止嘔,助藥力達下焦: 鱉甲大黃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積滯腹痛等症,檳榔能降氣止嘔,減少因藥物刺激引起的嘔吐,並有助藥力下達腸胃,增強藥效。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熱互濟,溫陽散寒: 鱉甲性寒,大黃性寒涼,皆具清熱瀉火之效,但容易傷及陽氣,導致脾胃虛寒。附子性熱,溫陽補火,可溫脾胃,防止寒涼藥傷及陽氣,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副作用。
- 引導藥力,促進排毒: 附子辛溫,可引導寒涼藥力下行,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排毒。尤其對於寒凝血瘀、濕熱內蘊等病症,附子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
鱉甲大黃丸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涼血、破瘀通便。其中,大麥的加入並非偶然,而是基於中醫藥理學的深層考量。大麥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在中醫藥典中,它被認為能健脾和胃、利水消腫,且有良好的滋潤作用。在該方劑中,大麥不僅能夠調和藥性,減緩其他藥物如大黃可能帶來的過猛之效,避免損傷正氣;同時,其健脾益胃的功效,還能幫助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圓融,更適合長期服用。此外,大麥的滋陰效果,對配合鱉甲等涼血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目的,具有輔助增效的關鍵作用。總體而言,大麥在鱉甲大黃丸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藥食同源的理念,是方劑組配中的智慧體現。
鱉甲大黃丸中包含烏藥,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散寒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鱉甲、大黃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助消化: 烏藥還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配合大黃的瀉下作用,可有效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整體提高藥效。
鱉甲大黃丸中包含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 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與鱉甲、大黃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治療熱毒壅盛、腸燥便祕等症。
- 收斂止瀉: 訶子亦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當大黃等藥材清熱瀉火過度,可能導致腹瀉,訶子可收斂腸道,避免瀉下過度,使藥效更平和。
因此,訶子在鱉甲大黃丸中,既可增強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又能避免瀉下過度,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鱉甲寒涼,大黃苦寒,藥性偏寒,易傷脾胃。木香性溫,味辛,能燥濕行氣,可緩解鱉甲和大黃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利於服用。
- 促進排泄: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大黃瀉下通便,排除體內毒素,提高藥效。同時,木香還能疏肝理氣,防止大黃瀉下後出現腹部脹痛等不適。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鱉甲、大黃性寒涼,易傷脾胃,白朮可中和其寒性,避免脾胃受損,提升藥效吸收。
- 扶正祛邪: 白朮能補中益氣,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大黃清熱瀉火,鱉甲滋陰清熱,白朮輔助其清熱解毒,使邪氣得以去除,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運,增強藥效:鱉甲性寒,大黃瀉下力強,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肉桂性溫,入心、脾、腎經,可溫陽補氣,助藥力到達病竈,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 調和寒熱,平衡藥性:鱉甲和大黃寒涼,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肉桂溫熱,可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積止痛之效。
鱉甲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功,而大黃瀉熱通便,兩者合用,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然而,僅以鱉甲與大黃,難以完全化解瘀血積滯。
莪朮則能行氣活血,消積止痛,配合鱉甲與大黃,能更有效地散瘀止痛,消腫止痛,適用於血瘀阻滯、腹痛腹脹、腸胃不適等症。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三稜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積止痛之功效。鱉甲則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兩者合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有效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消積導滯: 鱉甲大黃丸主治血瘀痰凝所致的胸脅脹滿、脘腹痞塞、食慾不振等症。三稜能消積導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解除脾胃積滯,配合大黃瀉熱通便,共同達到消積導滯的效果。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促進排泄: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大黃瀉下通便。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枳殼與鱉甲、大黃等藥物配合,可以增強藥效,協同作用。枳殼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促進鱉甲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以及大黃瀉熱通便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鱉甲大黃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活血化瘀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效。與鱉甲、大黃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寒凝血脈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療效更顯著。
- 調節寒熱平衡:鱉甲、大黃性寒,吳茱萸性溫,二者相互配伍,可起到寒熱相濟、陰陽調和的作用。避免單純使用寒涼藥物,而導致脾胃虛寒,或寒凝血脈加重。
主治功效
鱉甲大黃丸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鱉甲大黃丸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瘧疾及寒熱往來: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鱉甲大黃丸「治寒熱往來,瘧久不瘥」。此處的「寒熱往來」指的是瘧疾發作時,寒冷和發熱交替出現的症狀。方劑中的鱉甲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能針對瘧疾過程中體內產生的瘀滯進行調理;大黃則具有通便解毒、涼血退熱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邪熱,緩解發熱症狀。此處方劑使用酒浸泡藥材,並以冷水煎煮,可能是為了引導藥力上行,達到吐出惡痰的效果。若吐出痰液不止,則以米漿粥來止吐。這顯示此方在治療瘧疾時,不僅僅是針對表症,還考慮到清除體內積滯。
癖氣及腹部疼痛:
《聖濟總錄》提到鱉甲大黃丸「治癖氣發歇。衝心、疼痛。不知人。」,並與蓬莪朮散、應痛丸並列,皆為治療癖積之方。此處的「癖氣」指的是腹腔內形成的包塊或腫塊,常伴隨疼痛。「衝心」描述疼痛感強烈,甚至影響神智。方劑中多種藥物共同作用,鱉甲活血化瘀,可能針對包塊本身;大黃通便解毒,可以排除體內積滯,減輕腹部脹滿;木香、檳榔行氣止痛,理氣開鬱,有助於緩解腹痛。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亦可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疼痛。白朮健脾胃,益氣力,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改善脾虛引起的癥狀。
癖積、宿食及酒癖: 《聖濟總錄》也指出本方可「治癖積,健脾胃。消宿滯」,以及「治宿食酒癖」。這進一步說明,鱉甲大黃丸不僅針對有形的包塊,也可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消化不良引起的積滯。方中大黃、檳榔有助於排除體內宿食;白朮健脾胃,可增強脾胃功能,解決消化不良問題;木香、烏藥理氣,有助於消除腹脹不適。針對「酒癖」,即長期飲酒造成的積滯,此方同樣可發揮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鱉甲大黃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活血化瘀,消積散結: 鱉甲是此方的主藥,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針對體內瘀血、包塊進行調理,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積聚。
- 通便解毒,瀉熱祛濕: 大黃具有通便瀉下的作用,可以排除體內積滯、毒素,清除邪熱,改善體內環境,此作用對於消除食積、酒積等尤為重要。
- 理氣健脾,調和陰陽: 木香、烏藥、檳榔等藥物具有理氣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緩解脹痛不適;白朮健脾胃,可增強消化功能,消除積滯;附子、肉桂等則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調節體內陰陽平衡。
- 綜合調理,多效合一: 此方中的多種藥物相互協同,共同作用,不僅針對疾病的表症,也考慮到體內的病理機制,從多個方面進行調理,以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鱉甲大黃丸針對的「癖積」不僅是單純的包塊,更涵蓋了因瘧疾、飲食不節、長期飲酒等原因導致的體內積滯。其治療機理是通過活血化瘀、通便解毒、理氣健脾、調和陰陽等多種途徑,達到消除積滯、緩解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大黃(生銼)3分,常山3分,人參3分,蜀漆3分,甘草(炙,銼)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薇3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淡竹葉湯送下,平旦一服,食後良久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鱉甲大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鱉甲(去裙襕,醋炙)3分,大黃(生銼)3分,常山3分,人參3分,蜀漆3分,甘草(炙,銼)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薇3分。 主治:寒熱往來,瘧久不癒。
鱉甲大黃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京三棱半兩(微煨,銼),川芎1分,桔梗1分(去蘆頭),赤茯苓1分,赤芍藥1分,乾薑1分(炮裂,銼),桂心1分。 主治:小兒痃氣,食不消化,四肢瘦弱。
鱉甲大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鱉甲(生末)2兩,大黃(生末)2兩,吳茱萸(末)2兩,硇砂(火枯)半兩(與上3味用米醋2升慢火煎成膏,入後藥)1兩,京三棱(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木香1兩,白朮1兩,肉豆蔻(去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宿食酒癖。
鱉甲大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鱉甲(去裙襕,醋炙黃)2兩,大黃(煨,銼)1兩,檳榔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麥糵(炒)1兩,烏藥(銼)3分,訶黎勒(煨,去核)3分,木香3分,白朮3分,桂(去粗皮)3分,蓬莪朮(炮,銼)3分,京三棱(炮,銼)3分,枳殼(去瓤,麸炒)半兩,吳茱萸(炒)半兩。 主治:健脾胃,消宿滯。主治:癖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