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京三棱煎丸

JING SAN LENG JIAN WAN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6%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心經 6%
腎經 6%
三焦經 2%
膽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虛勞癥瘕,心腹疼痛,胸膈不利。

方劑組成解釋

三稜性苦辛、主治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症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

橘皮性辛苦、溫。主治理氣、調中、燥濕、化痰。主治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亦解魚、蟹毒。

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檳榔性味苦、辛、溫。主治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訶子性味苦、酸、澀、平。主治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肺虛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啞。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硇砂性鹹,苦辛,溫,有毒。主要功效消積軟堅;破瘀散結;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飲;喉痹;積痢;經閉;目翳;息肉;疣贅;療瘡;瘰癧;癰腫;惡瘡

鱉甲性味鹹、微寒。主治陰虛發熱、陰虛陽亢、陰虛風動等證。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軟堅散結。主陰虛發熱、勞熱骨蒸、熱病傷陰、虛風內動、驚癇、久瘧、瘧母、經閉等症。

硫磺性酸、熱、有毒。主治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外治用於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用於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暴食症下腹部痛(小腹痛)腹瀉吞咽障礙臍下正中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京三棱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京三棱1兩(炮裂),當歸1兩(銼,微炒),萆薢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肉桂1兩(去粗皮),赤茯苓3分,木香3分,檳榔1兩。 主治:積聚,心腹脹滿,臍下結硬。

京三棱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京三棱3兩(杵末,取2兩),硇砂1兩(飛過,同三棱用米醋3升煎成膏),當歸(酒浸,切,焙)半兩,大黃(銼,炒)半兩,鱉甲(去裙襴,醋炙)半兩,五靈脂(炒)半兩,木香半兩,沒香(銼)半兩,檳榔(銼)3分,桂(去粗皮)3分,乾漆(炒令煙盡)3分,沒藥1分,馬藺花1分,蓬莪朮(炮)1兩。 主治:胃熱腸寒,食已復饑,小腹痛脹。

京三棱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蓬莪朮(煨,銼)1兩,芫花(醋炒焦)1兩,半夏(湯洗7遍,焙)1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硇砂(去石,研)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延胡索(醋炒)半兩,大戟(膩粉調,酒炙)半兩,乾漆(炒煙出)半兩,豬牙皂莢(去皮子,炙)半兩,五靈脂(醋炒)半兩。 主治:五積六聚,血瘕氣塊,聚散不定,及一切氣疾。

京三棱煎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京三棱8兩(炮,銼),陳橘皮8兩(湯浸去白瓤,焙),黑三棱4兩(炮,銼),桃仁4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以上4味,除桃仁外,搗羅爲末,用好酒5升,于鍋中,以慢火煎,次下桃仁膏,熬,如稀餳,入後藥末:檳榔2兩,诃黎勒2兩(煨,用皮),枳殼4兩(麸炒微黃,去瓤),木香3兩,硇砂1兩(研入),鱉甲2兩(塗醋炙微黃,去裙襴),硫黃2兩(細研,水飛過),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3兩(炮裂,銼)。 主治:虛勞癥瘕,心腹疼痛,胸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鱉甲桃仁煎丸

相似度 66%

大阿魏丸

相似度 58%

大黃煎丸

相似度 57%

鱉甲三棱丸

相似度 54%

鱉甲大黃丸

相似度 53%

燒胃丸

相似度 52%

助氣丸

相似度 52%

大沉香煨薑丸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