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煎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其可瀉除腸胃積熱,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對於熱結便祕、濕熱瀉痢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大黃煎丸以大黃為主藥,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大黃煎丸中加入醋,主要有兩個原因:
-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軟化大黃,使其更容易煎煮,使藥性更容易釋放。同時,醋也能促進大黃的有效成分溶解,提高藥效。
- 改變藥性: 醋與大黃結合,可起到引藥入肝膽的作用,更有利於治療肝膽濕熱、便祕等病症。此外,醋性酸,可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使其更溫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大黃煎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破瘀散結的功效。方中大黃瀉下力強,易於傷及脾胃,而三稜可行氣活血,緩解大黃的燥烈之性,並有助於消除瘀血,減輕腹痛,改善腸道蠕動。
2. 促進藥物吸收: 三稜能促進藥物吸收,有助於大黃的有效成分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藥效。
大黃煎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大黃瀉下燥烈之弊: 大黃性寒涼,瀉下力強,容易造成腸胃燥熱、津液虧損。木香性溫,行氣止痛,可中和、緩解大黃的燥烈之性,防止其過於傷胃。
- 促進腸道蠕動,增強瀉下效果: 木香具有理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大黃更好地發揮瀉下作用,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總體而言,木香在大黃煎丸中起到協調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方劑更具療效,同時也能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大黃煎丸中包含桃仁,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歸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與大黃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作用,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血液循環。
- 潤腸通便: 桃仁可潤腸通便,與大黃同用,可增強其瀉下通便之效,尤其對於血瘀阻滯腸道,導致腹痛便祕者,更具療效。
因此,桃仁在大黃煎丸中發揮活血化瘀和潤腸通便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大黃煎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大黃瀉下之峻猛: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訶子味酸澀,入脾胃經,能斂腸止瀉,緩解大黃的瀉下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過度刺激腸道。
- 增強止瀉效果:訶子具有收斂止瀉、固腸止痢的功效,與大黃配伍,能加強止瀉效果,更有效地治療腹瀉等症狀。
大黃煎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化寒:大黃瀉下力強,易傷陽氣,而桂枝性溫,可溫陽化寒,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寒邪傷脾胃。
- 調和氣血:桂枝具有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可配合大黃清熱瀉火,促進氣血流通,使藥效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總之,桂枝在大黃煎丸中起到溫陽化寒、調和氣血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提高藥效。
大黃煎丸方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行滯、健脾消食的作用。大黃瀉下力強,容易導致腸胃氣機阻滯,而橘皮能疏肝理氣,使大黃瀉下通暢,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
- 調和藥性:橘皮性溫,能緩解大黃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提高藥效安全性。
綜上,橘皮加入大黃煎丸中,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有效提升其療效。
大黃煎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檳榔性溫,味辛,入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止癢、降逆止嘔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便祕。
- 消積化滯:檳榔能消食積,有助於促進消化,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在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便祕時,檳榔與大黃協同作用,既能瀉下通便,又能消積化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煎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黃煎丸主治「伏梁氣,心胸妨實,背膊煩疼,不能食,四肢無力」。伏梁氣為古代病名,多指胸腹積聚,氣血鬱結之證,症狀包括心胸悶脹、背部痠痛、食慾不振及肢體乏力。此方主要針對氣滯血瘀、積聚不通所致的病證,具有破氣行滯、化瘀消積、溫通止痛之效。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主要藥物功能
川大黃
- 主藥,苦寒瀉下,酒醋熬膏後緩其峻烈之性,兼有活血通經、消積導滯作用,針對積聚內停、氣血阻滯。
京三稜、木香、檳榔、青橘皮
- 京三稜: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加強大黃化瘀之力。
- 木香:辛溫行氣,調中和胃,緩解脹滿。
- 檳榔:下氣消積,開胸利膈,助通降滯氣。
- 青橘皮:疏肝破氣,散結化滯,助消胸脘痞悶。
桃仁、桂心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協大黃疏通血分瘀結。
- 桂心: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陽氣運行以化陰凝。
訶黎勒皮
- 收斂固澀,防諸藥過於散泄,調和藥性。
配伍邏輯
- 行氣破瘀為主:大黃、三稜、桃仁為核心,破積滯、化瘀血,針對「心胸妨實」之氣血閉阻。
- 佐以溫通:桂心溫陽,木香、青皮理氣,防止寒涼過度傷陽,兼解「背膊煩疼」。
- 消導結合:檳榔、大黃、三稜消積導滯,改善「不能食」;訶子收斂調節,防攻伐太過。
綜合治療原理
本方以攻邪為主,通過破氣、化瘀、溫通、消積,解除中上焦氣血鬱滯,使積聚得散、氣機得暢,從而緩解胸悶、背痛、食少等症。全方寒溫並用,瀉中寓收,適合氣滯血瘀兼陽氣不通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銼碎,微炒,別搗羅為末,以酒、醋各1升熬如膏)1兩,京三稜1兩(銼碎,醋拌,炒令乾),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訶黎勒皮1兩,桂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上為細末,入大黃煎中,更入蒸餅少許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以溫酒送下10丸至1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通便的功效,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煎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崔氏方》。 組成:大黃9兩(錦紋新實者,若微朽即不堪用,削去蒼皮乃稱)。 主治:下膿及宿結。主治:小兒無辜閃癖,或頭乾瘰癧、頭發黃聳分去,或乍痢乍瘥。
大黃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大黃(銼碎,微炒,别搗羅爲末,以酒1升、醋1升熬如膏)1兩,京三棱1兩(銼碎,醋拌,炒令乾),木香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訶黎勒皮1兩,桂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 主治:伏梁氣,心胸妨實,背膊煩疼,不能食,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