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氣丸

疏氣丸

SHU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大腸經 17%
胃經 13%
脾經 12%
肝經 9%
膀胱經 6%
腎經 6%
膽經 6%
小腸經 3%
心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疏氣丸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有效緩解腸胃積滯、氣機阻滯等症狀。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胃經,能瀉熱通便,消腫散結,對於因氣滯所致的腹脹、便祕、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排出積滯,同時也能改善氣機鬱結,使氣血流通,達到疏氣止痛的效果。

疏氣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疏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疼痛、噯氣吞酸等症,而木香的行氣止痛作用能夠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不適。
  • 燥溼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溼健脾的作用。在一些氣滯兼夾溼阻的病症中,加入木香可以幫助健脾燥溼,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功能,從而緩解氣滯症狀。

綜上所述,木香在疏氣丸中的加入,能夠發揮行氣止痛、燥溼健脾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氣滯引起的各種症狀的效果。

疏氣丸中加入桂枝,乃取其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之效。桂枝性溫,味辛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發表解肌之功效。其溫通經絡的作用,可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此外,桂枝亦能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故疏氣丸中加入桂枝,可增強其疏通氣機、止痛止癢之效,有助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

疏氣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行氣止痛: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消積導滯、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驅除蟲積:檳榔亦有殺蟲之功,可驅除腸道寄生蟲,對於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噁心等症狀也有一定效果。

綜上所述,疏氣丸加入檳榔,可有效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並兼具驅除蟲積之效,對於氣滯血瘀、蟲積等病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疏氣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瀉: 訶子性澀,味酸,具有收斂腸道、止瀉止痢的功效。疏氣丸中常因其他藥材作用而導致腸道蠕動加快,或因脾胃虛弱而出現腹瀉,此時訶子可起到收斂固澀、止瀉的作用,避免藥效過於峻猛,造成腸胃不適。
  2. 潤肺止咳: 訶子同時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疏氣丸中若有藥材性燥,容易引發咳嗽或燥咳,訶子便可發揮其潤肺止咳的作用,協調藥性,避免燥熱傷肺。

因此,疏氣丸中加入訶子,可有效協調藥性,避免過於峻猛,同時發揮收斂止瀉、潤肺止咳的功效,使藥效更趨平和,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疏氣丸中含有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的功效,能疏通肝氣鬱結,使氣機運行通暢,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降逆止嘔:橘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嘔吐、呃逆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其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地緩解氣滯所致的胃脘不適。

疏氣丸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其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肺氣鬱結,胸悶氣喘等症狀相符。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其宣肺止咳的作用,能緩解肺氣鬱結,胸悶氣喘等症狀;而利水消腫的作用,則可以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進一步促進肺氣運行,達到疏解氣機的效果。因此,桑白皮在疏氣丸中起到宣肺散結,利水消腫,疏解氣機的作用,對於治療肺氣鬱結所導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疏氣丸方劑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潤腸通便,緩解氣滯便祕:鬱李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潤腸通便之效。氣滯便祕者,常伴隨腹脹、排便不暢等症狀,鬱李仁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有助於緩解氣滯所致的便祕。
  2. 行氣止痛,改善胸脅脹痛:鬱李仁亦具行氣止痛功效,可緩解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疏氣丸中常配伍其他行氣藥物,如枳殼、厚朴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改善胸脅脹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鬱李仁在疏氣丸中既可潤腸通便,緩解氣滯便祕,又能行氣止痛,改善胸脅脹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疏肝理氣、通便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疏氣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腹內諸氣脹滿,兩脅妨悶,肩背氣壅」,其病機核心在於「氣機壅滯」。中醫理論中,氣滯多因情志不暢、飲食失調或寒凝所致,導致氣行不暢,積聚於胸腹、脅肋,甚至上逆影響肩背。臨床表現為脹滿、悶痛,或兼見噯氣、排便不暢等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為主

    • 牽牛子(微炒):性苦寒,瀉下逐水,兼能通利氣機,為方中主藥,攻逐腹中積滯。炒後減其峻烈之性,側重疏導氣結。
    • 木香:辛溫行氣,善調中焦滯氣,與牽牛子協同,一瀉一行,疏通腸胃。
    • 檳榔:破氣下行,消積導滯,尤擅緩解脅肋脹滿,助牽牛子開泄鬱結。
    • 陳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針對氣滯伴隨痰濕之證。
  2. 溫通助行氣

    • 桂心:辛甘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輔助行氣藥化解寒凝氣滯之病機。
  3. 降逆固氣

    • 訶黎勒(煨):苦澀溫,煨後增強收斂之性,可防牽牛子、檳榔等瀉下太過,兼能降氣止逆,調和攻防。
    • 桑根白皮:甘寒入肺,瀉肺平喘,助氣機下行,緩解肩背壅塞(肺氣不降可能上逆致肩背不適)。
  4. 潤腸通下

    • 鬱李仁:潤腸通便,與牽牛子配合,一潤一攻,緩解氣滯便秘。

全方配伍要點

  • 攻補兼施:以牽牛子、檳榔破氣導滯為主,佐以訶黎勒收斂固護,防耗正氣。
  • 寒溫並用:牽牛子、桑白皮性偏寒,配伍桂心、木香之溫,平衡藥性,適用於寒熱夾雜之氣滯證。
  • 升降同調:既用檳榔、牽牛子降氣瀉下,又借陳皮、木香理中焦之滯,使氣機復常。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應能緩解實證氣滯(偏寒或寒熱錯雜型),如:

  • 脘腹脹滿叩之如鼓
  • 排便不暢或黏滯不爽
  • 脅肋脹痛牽涉肩背
  • 噯氣頻作或腸鳴

治療原理
透過「瀉下導滯(牽牛、檳榔)+ 行氣解鬱(木香、陳皮)+ 溫通散結(桂心)」的組合,疏通三焦氣機,尤其側重中下焦。訶黎勒與鬱李仁一收一潤,調節通下力度,適合「脹滿甚而正氣未虛」者。

:此方偏攻瀉,須辨明虛實,然原文未言禁忌,故僅就藥性與傳統病機論述。

傳統服藥法


牽牛子1兩(微炒),木香半兩,桂心半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3分(銼),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生薑。橘皮湯送下。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疏氣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氣喘腹瀉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疏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牽牛子(炒)1兩,乾薑(炮)半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 主治:傷寒後食毒所傷,心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利。

疏氣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牽牛子1兩(微炒),木香半兩,桂心半兩,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去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3分(銼),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腹內諸氣脹滿,兩脅妨悶,肩背氣壅。

疏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大黃(銼,炒)1兩半,鬱李仁(去皮尖,焙)3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木香1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檳榔(炮,銼)3枚,川芎半兩,檀香(銼)1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炒)。 主治:上氣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