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桂丸

XIANG G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胃經 12%
肝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0%
肺經 9%
膀胱經 7%
小腸經 5%
心經 5%
膽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2%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桂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之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尤善疏肝解鬱,並能健脾消食,故常用於治療胸腹脹痛、脘腹冷痛、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

香桂丸為溫裡止痛之劑,其中桂枝溫經散寒,肉桂溫腎助陽,而木香則可行氣止痛,並能協調諸藥,使藥效更佳。

香桂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功效,可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因陽虛寒凝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助藥力: 肉桂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香桂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香桂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溼熱、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可瀉去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從而達到通便止痛之效。
  2.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香桂丸中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因此,香桂丸中加入大黃,既可瀉熱通便,又可活血化瘀,對於治療脾胃溼熱、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香桂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鬱李仁性平味甘,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香桂丸主治腸燥便祕,鬱李仁有助於潤滑腸道,促進糞便排出,緩解便祕症狀。
  2. 活血化瘀:鬱李仁還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香桂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如桂枝、肉桂等,共同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或肢體麻木等症狀。

香桂丸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香桂丸主要針對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羌活能夠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2. 通絡止痛:羌活還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能夠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香桂丸中加入羌活,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通絡止痛的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香桂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之效。與香桂丸中其他藥物如肉桂、香附等合用,可加強行氣化濕、消積止痛的效果,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驅蟲止瀉: 檳榔同時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可以驅除腸道寄生蟲,並能收斂止瀉,與香桂丸中的其他藥物如木香、陳皮等合用,可改善因腸道寄生蟲或濕熱引起的腹瀉、腹痛等症狀。

香桂丸中加入牽牛子,是利用其瀉下之效,以達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腹脹便祕等症狀。

牽牛子味苦寒,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其性峻猛,擅長於瀉熱通便,對於濕熱壅滯腸道、阻礙排泄所致的便祕、小便不利尤為有效。

與香桂丸中其他藥物配合,如香附、桂枝等,能起到溫陽利水、行氣止痛的功效,進一步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香桂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的記載,香桂丸的功效主治可歸納如下:

一、 調理婦科疾患:

《聖濟總錄》載明香桂丸可「治婦人血風,榮衛氣澀,經脈不調,皮膚不澤,肢體煩熱,頭目昏眩,骨節痠疼。」此處所指的「血風」,應是指婦女因氣血不調、經絡阻滯所致的病症。香桂丸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改善月經不調、皮膚粗糙、肢體煩熱、頭暈目眩及骨節痠痛等症狀。此亦與現代醫學中「活血化瘀」的理論相符。

二、 溫經散寒、止痛:

《聖濟總錄》記載香桂丸可治「心痛不可忍」。結合方中肉桂的溫經散寒之功,以及木香的調氣止痛之效,可知此方可溫散寒邪、行氣止痛,尤其適用於因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三、 治療腸道不通、便秘:

《聖濟總錄》中亦有「治風秘腸胃不宣利。令人壅悶」的記載。此處所指「風秘」,應是指因腸道氣機鬱滯所致的便秘。方中木香可調氣健脾,檳榔可行氣導滯,大黃可通便瀉下,牽牛子可瀉水逐痰,諸藥合用,能寬胸膈、消壅滯,使腸道氣機通暢,達到治療便秘的效果。

四、 墮胎下死胎:

《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則載明「麝香(五分),官桂(三錢)為末。溫酒調下,死胎即下。」此處香桂丸以麝香、官桂為主要成分,功用明顯側重於活血破瘀,溫經散寒,用於促使死胎排出。此用法與《聖濟總錄》的功效有所區別,顯示不同醫家對香桂丸的運用側重不同。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香桂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1. 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方中木香、肉桂等藥物,能溫通氣血,使經絡暢通,氣血運行正常。
  2.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肉桂的溫經散寒作用,能祛除體內寒邪,減輕疼痛;木香的行氣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
  3. 通便瀉下,消積導滯: 大黃、檳榔、牽牛子等藥物,能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下行,改善便秘。
  4. 活血破瘀,下死胎: 麝香和肉桂合用,能活血化瘀,促進胎盤剝離,幫助排出死胎。

總體而言,香桂丸是一個以溫通、行氣、活血為主的方劑,其功效範圍廣泛,能應對多種因氣血失調、寒邪內侵、積滯不消等原因引起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川芎1兩半,桂心1兩半,木香1兩半。
上為末,炒砂糖糊為丸。
每服3錢,炒荷葉煎湯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絞痛大便秘結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腹瀉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香桂丸,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當歸3兩,川芎1兩半,桂心1兩半,木香1兩半。 主治:産後臍下痛,脈弦沉澀者。

香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木香1分,桂(去粗皮)半兩,大黃(濕紙裹煨,銼)半兩,鬱李仁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檳榔(銼)半兩,黑牽牛子(炒)1兩。 主治:風秘腸胃不宣利,令人壅悶。

香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丁香半兩,乾薑(炮)半兩,芎藭3分,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焙)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檳榔(煨,銼)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 主治:心痛不可忍。

香桂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芎藭半兩,肉豆蔻(去殼)半兩,人參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木香半兩,白芷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檳榔(銼)半兩,黃耆(銼)半兩,山芋半兩,澤瀉半兩,京三棱(煨,銼)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乾漆(炒煙出)半兩,楮實(炒)半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半兩,牡丹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防風(去叉)3分,芍藥3分,吳茱萸(湯浸,焙乾,炒)3分。 主治:婦人血風,榮衛氣澀,經脈不調,皮膚不澤,肢體煩熱,頭目昏眩,骨節痠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