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氣針丸中添加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能清熱瀉火,並能潤腸通便,對於水腫、腹脹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牽牛子還有消積化滯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對於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氣針丸中加入牽牛子,可以起到瀉水消腫、通便化滯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氣針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氣針丸針對的是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木香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氣滯不通,亦有一定的療效。氣針丸中加入木香,可協調脾胃功能,使藥效更為全面。
氣針丸方劑中使用青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之功。氣針丸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胸悶脘脹等症狀,青皮可以疏通肝氣,使氣機暢達,從而緩解胸悶、胃脘脹滿等不適。
- 消食導滯: 青皮還具有消食導滯之功,可幫助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的患者,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消化功能。氣針丸中常與其他消食導滯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其功效。
氣針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除腸胃積熱,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氣針丸中加入大黃,可起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的作用。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減輕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氣針丸中加入大黃,可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血。
總之,氣針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利用其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排毒,活血化瘀的療效。
氣針丸方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經、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之效。氣針丸主要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滿、胃脘疼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檳榔可幫助行氣消積,解除氣滯,促進消化,改善症狀。
- 降逆止嘔: 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氣針丸中加入檳榔,可起到雙重作用,既能行氣消積,又能降逆止嘔,更全面地解決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氣針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積風壅,胸脅刺痛」。所謂「風壅」,乃指風邪與氣滯、痰濕鬱結於胸膈,阻遏氣機,導致氣血不通,發為刺痛。其證候特點為:
- 疼痛性質:胸脅部固定刺痛,或如針扎,甚則牽連心背,痛勢劇烈(如醫案中「似兩柴十字插定心脅」)。
- 兼證:多伴隨腹脹、大便秘結(如醫案「大腑不通」)、脈象沉伏或弦緊,屬實證範疇。
- 病機核心:氣滯血瘀兼腸腑不通,屬「氣滯實痛」,與虛寒性疼痛不同(虛痛多喜按,實痛拒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功效推衍
君藥:牽牛(黑白醏各半)
- 生牽牛瀉下力猛,炒牽牛偏行氣消脹,二者合用,既通腸腑壅滯,又疏利三焦氣機,針對「風壅」之邪從二便分消。
臣藥:木香、青皮
- 木香辛溫,行氣止痛,尤善疏理胸腹滯氣;
- 青皮破氣疏肝,專消脅肋脹痛,二者協力解「氣針」之痛。
佐藥:川大黃、檳榔
- 川大黃微炮後瀉下趨緩,重在活血通瘀,與牽牛共推陳致新;
- 檳榔降氣導滯,能「下胸膈稠痰」(《本草綱目》),助君臣藥開泄鬱結。
(二)立方思路
- 「通」法為主導:
此方以「通腑瀉濁」為手段,結合「行氣破滯」,使風壅之邪從下而解。方中牽牛、大黃通腑,木香、青皮理氣,檳榔化痰,形成「氣—血—痰—便」四路並攻之勢,符合《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療原則。 - 針對性止痛機理:
胸脅刺痛本於氣滯血瘀,方中青皮引藥入肝經,木香走竄止痛,大黃活血,牽牛通絡,共奏「通則不痛」之效。醫案中患者「拒按」「脈伏」為實證之兆,故投五六百丸(量大力專)頓挫病勢。
(三)與神保丸之比較
醫案提及初期用神保丸(古籍載方:木香、胡椒、巴豆、乾薑)雖暫效復發,乃因神保丸偏溫通散寒,而本案實為「氣鬱化火」之證(痛劇叫喊、便秘脈伏),故改用氣針丸,以苦寒瀉下為主,佐辛香行氣,更切病本。
三、現代應用啟示
此方展現「通腑泄濁以解氣痛」的獨特思路,適用於:
- 急症實痛(如膽絞痛、腸梗阻早期)屬氣滯熱結者;
- 頑固性胸脅痛伴便秘、舌苔厚膩。
然須注意其攻伐之性,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傳統服藥法
牽牛2兩(1半生,1半炒),木香1兩,青皮(去白)1兩,川大黃(微炮)1兩,檳榔1兩。
疏利滯氣,宣胸膈,止刺痛。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至20丸,以溫水送下。
胸脅痛:鄧安人年五十,忽然氣痛,投神保丸愈。不一二日再痛,再眼神保丸六七十粒,大腑不通,其疾轉甚,亦有要用沈香、木香、薑、桂等藥,而未敢投。痛甚則築心、築背、築定兩脅,似有兩柴十字插定心脅,叫聲徹天。召僕診之,六脈沈伏,乍來乍去,眾問僕診脈吉凶如何,答曰:夫九痛之脈,不可准也,但以辨證用藥。觀其人質肥偉,問其人大腑數日不通,僕曰:實痛也。其腹心脹,但以人按之痛甚,手不可向邇,此大實也。經雲:大滿大實者,可下之。用氣針丸五六百粒,是夜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氣針丸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氣針丸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氣針丸, 出處:《醫方大成》卷六引《澹寮》。 組成:全蠍(去毒并尾)1兩,木香(不見火)1兩,丁香1兩,胡椒1兩,肉豆蔻(煨)1兩,片子薑黃2兩,青皮(去白)2兩。 主治:氣滯膨脹。
氣針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牽牛2兩(1半生,1半炒),木香1兩,青皮(去白)1兩,川大黃(微炮)1兩,檳榔1兩。 主治:疏利滯氣,宣胸膈,止刺痛。主治:久積風壅,胸脅刺痛。
氣針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八。 組成:木香4兩,檳榔4兩,青皮4兩,陳皮4兩,大黃4兩,牽牛(取頭末)半斤(半生半炒)。 主治:疏通滯氣,止刺痛。主治:久積風壅,心胸築痛,兩脅心胸似有針刺疼痛,叫聲徹日,六脈沉伏,按之手不可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