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鬱李仁煮散
YU LI REN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鬱李仁煮散」方劑中包含「鬱李仁」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鬱李仁味甘、微酸,性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
方劑中以鬱李仁為主藥,旨在發揮其潤腸通便的功效,針對便祕、腸燥、水腫等症狀。其微酸性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利水消腫則可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此外,鬱李仁還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鬱李仁煮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消積導滯:鬱李仁性寒滑,善於潤腸通便,而檳榔性溫燥,能消積導滯,兩者合用,相輔相成,既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又能消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 行氣止痛,驅除蟲積:檳榔具有行氣止痛、驅除蟲積的作用,對於因腸道氣滯、蟲積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而鬱李仁則能潤腸通便,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因此,鬱李仁煮散中加入檳榔,能有效改善便祕、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驅除腸道蟲積的作用,是治療腸道疾病的常用方劑。
鬱李仁煮散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腸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鬱李仁本身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與芒硝合用,可加強潤腸通便之效,適用於便祕、腸燥等症。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有助於鬱李仁等藥物直達大腸,發揮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增強療效。
因此,芒硝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也能引導藥物直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鬱李仁煮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鬱李仁燥性:鬱李仁性燥,入腸經,擅長潤腸通便,但容易造成腸燥津傷。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鬱李仁的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津液,保持腸道濕潤,有助於通便效果。
- 調和藥性:方劑中其他藥材如鬱李仁、芒硝等皆偏寒涼,白芍的微寒性有助於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避免損傷脾胃陽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鬱李仁煮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潤腸通便:鬱李仁本身具潤腸通便之效,而當歸則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作用。兩者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對於因血瘀導致的便祕或腸燥便祕有良好療效。
- 滋陰補血,調和藥性:鬱李仁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陽氣,而當歸性溫和,能補血養血,調和藥性,避免鬱李仁過寒傷脾胃,使藥效更加穏固。
「鬱李仁煮散」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如下:
- 潤腸通便:訶子味酸澀,性寒,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與鬱李仁、枳殼等藥材相配,可加強潤腸通便效果,改善便祕症狀。
- 收斂止瀉:訶子亦有收斂止瀉作用,可防止因過度潤腸而導致的腹瀉。在方劑中,訶子與鬱李仁、枳殼等藥材相互協調,可達到潤腸通便而不致瀉的效果,適合於脾虛便祕、腸燥便祕等症狀。
鬱李仁煮散方中加入木香,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鬱李仁性滑潤,善於潤腸通便,但容易造成腸胃氣滯。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可緩解鬱李仁所致的腸胃不適,增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
- 調和脾胃:木香可調和脾胃,增進食慾,避免鬱李仁過度滑利而損傷脾胃。同時,木香也能促進腸道蠕動,配合鬱李仁共同發揮潤腸通便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鬱李仁煮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腰痛強直,不可俯仰」,意指腰部疼痛且僵硬,無法自如彎曲或伸展。其病機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 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導致腰部筋脈拘急。
- 腸腑壅滯:腑氣不通,濁氣內阻,間接影響腰部氣血流通。
- 寒濕凝滯:寒濕痹阻腰府,氣血凝澀,引發僵硬疼痛。
此方以通下、行氣、活血為核心,通過瀉下通腑、調暢氣機以緩解腰部拘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 主藥(君藥):
- 鬱李仁(去皮尖,研):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舒筋活絡,緩解筋脈拘急。
- 檳榔(生銼):行氣導滯,破積下氣,助鬱李仁通腑瀉濁。
- 輔藥(臣藥):
- 樸消(研):軟堅瀉下,清熱通便,助主藥瀉除腸腑積滯。
-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舒解筋脈拘攣。
- 當歸(切,焙):補血活血,通絡止痛,與芍藥協調氣血。
- 佐使藥:
- 訶黎勒(炮,去核):澀腸止瀉,防止瀉下過度,兼能下氣消脹。
- 木香:行氣止痛,暢通三焦氣機,輔助檳榔調氣。
治療原理推論:
- 通腑瀉濁:
- 鬱李仁、檳榔、樸消協力通瀉腸道,使腑氣暢通。中醫認為「腑氣通則腰氣利」,腸腑壅滯可能間接導致腰部氣血不暢,瀉下後可間接緩解腰痛。
- 行氣活血:
- 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芍藥活血養血,氣血調和則經絡通暢,緩解腰部僵硬。
- 緩急舒筋:
- 芍藥酸收柔肝,鬱李仁潤滑筋脈,二者合用可解除筋脈拘急,改善活動受限。
- 攻潤兼施:
- 方中既有瀉下之品(樸消、鬱李仁),又有潤養之藥(當歸、芍藥),並以訶黎勒收斂防過瀉,體現「瀉中寓補」的配伍思路。
適用證型推測:
此方適合「氣滯血瘀兼腸腑不通」之腰痛,常見於實證或本虛標實者。若因腸燥便秘、氣滯腹脹誘發腰痛,或久坐少動致氣血瘀阻者,服用後可通過通便、行氣、活血間接緩解症狀。惟須辨證使用,非所有腰痛均適用。
傳統服藥法
鬱李仁(去皮尖,研)1兩,檳榔(生銼)1兩,樸消(研)1兩,芍藥3分,當歸(切,焙)3分,訶黎勒(炮,去核)半兩,木香半兩。
上五味為細散,再入研藥和勻。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鬱李仁煮散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鬱李仁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鬱李仁(去皮尖,研)1兩,槟榔(生銼)1兩,朴消(研)1兩,芍藥3分,當歸(切,焙)3分,訶黎勒(炮,去核)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腰痛強直,不可俯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