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李仁丹

鬱李仁丹

YU LI R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胃經 16%
脾經 9%
肝經 9%
膽經 9%
小腸經 9%
腎經 6%
肺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小腸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鬱李仁丹方劑中包含鬱李仁,是因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

鬱李仁味甘、微苦,性平,入脾、大腸經。其功效為潤腸通便、利水消腫,主治便祕、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方劑中加入鬱李仁,一方面可發揮其潤腸通便之功效,改善便祕,促進排泄;另一方面,鬱李仁的利水消腫作用,可協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緩解水腫等症狀。

因此,鬱李仁的加入,既能緩解便祕,又能利水消腫,符合方劑的整體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鬱李仁丹中包含檳榔,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瀉下通便: 檳榔性溫,味辛,能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殺蟲止癢之效。與鬱李仁同用,可加強其潤腸通便之效,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祕症狀。
  2. 消食化積: 檳榔能消食導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鬱李仁則偏於潤腸通便,兩者合用,既能通便,又能消食,相輔相成。

鬱李仁丹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源於其瀉下通便的作用。

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之效。其藥理研究表明,牽牛子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加腸液分泌,有助於排泄體內積存的毒素和廢物,達到通便的效果。

鬱李仁丹的主要功效為潤腸通便,而牽牛子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之一,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起到增強潤腸通便的作用,幫助患者排泄宿便,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鬱李仁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諸腫」,泛指各類水腫、脹滿之證,尤擅治療水濕停滯所致腫滿;另針對小兒疳疾,見「疳食、氣急腫滿」者,可能因飲食積滯或脾胃虛弱,導致水濕內停,氣機不暢而見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 性味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為潤下利水之品。
    • 功能行氣利水、潤腸通便,透過宣通水氣、導濕下行,緩解腫滿。
    • 炒製後減其寒性,兼顧瀉下與和中。
  2. 檳榔(半兩)

    • 性味辛苦溫,歸胃、大腸經,善於行氣消積、降泄水濕。
    • 與鬱李仁協同,增強行氣利水之效,尤擅消脹滿,氣行則水濕自散。
  3. 牽牛子(一錢,炒)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峻下逐水藥。
    • 炒製後毒性稍減,仍具強力瀉水通便之效,針對頑固水腫或實熱積滯。
    • 少量配伍可助鬱李仁、檳榔攻逐水濕,避免過度傷正。

配伍邏輯

  • 行氣與逐水並用:檳榔行氣破滯,牽牛子瀉水逐瘀,鬱李仁潤滑利水,三藥合用,氣、水同治,針對水腫之「標實」。
  • 劑量考量:牽牛子僅用一錢,取其峻藥輕投之義,避免猛攻傷正;鬱李仁與檳榔用量較大,側重調暢氣機,體現「寓瀉於通」之思維。
  • 丸劑與蔥白湯送服
    • 滴水為丸,緩和藥性,延長瀉水效應。
    • 蔥白湯辛溫宣通,助藥力達表裏,兼顧水腫兼風寒者。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推測適用於以下病機:

  • 水濕內停兼氣滯:如腹水、四肢浮腫,按之凹陷,伴胸悶脹滿、二便不利。
  • 小兒疳積實證:因積滯化熱,水濕不運,見腹大青筋、喘促、便秘者。

總結

鬱李仁丹以「開泄水氣」為主軸,結合行氣、瀉下,適用於實證水腫或疳疾屬實者。然需辨證準確,因牽牛子峻烈,若虛證或脾虛水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檳榔半兩,牽牛子1錢(炒)。上為細末,滴水為丸。
每服10丸,空心以蔥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通便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

相同名稱方劑


鬱李仁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鬱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檳榔半兩,牽牛子1錢(炒)。 主治:一切諸腫。小兒疳食,氣急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