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等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四等丸常用於治療熱性病症,如高熱、口渴、便祕等,大黃可有效降低體溫,緩解腸道炎症,促進排便。
2. 瀉下通便:大黃有通便瀉下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對於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四等丸的組成中,通常會搭配其他具有潤腸通便功效的中藥材,與大黃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通便效果。
四等丸方劑中含有訶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適用於脾虛濕盛、腸滑泄瀉等症狀。
-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治療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因此,四等丸方劑中加入訶子,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四等丸中包含檳榔,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導滯: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四等丸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積、行氣滯,使氣血運行通暢。
- 驅蟲殺蟲: 檳榔亦有驅蟲殺蟲之效,尤其針對蛔蟲、絛蟲等寄生蟲。四等丸的組成中,常包含其他具有驅蟲作用的藥材,如南瓜子、苦楝皮等。檳榔的加入,可以加強驅蟲效果,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寄生蟲。
四等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滯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 健脾和胃: 木香兼具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食少乏力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木香在四等丸中,可起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解除肝氣鬱滯,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等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婦人痃癖氣,心腹冷痛,食飲不消」,主要針對婦女因氣滯血瘀或寒凝導致的腹中結塊(痃癖)、心腹冷痛,以及脾胃運化失調引起的消化不良。痃癖在中醫屬「積聚」範疇,多與情志不暢、寒邪內侵或飲食停滯相關,表現為腹內痞塊時聚時散,伴有疼痛;「心腹冷痛」則提示寒邪凝滯或陽氣不足;「食飲不消」反映脾胃氣機升降失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川大黃
- 性味苦寒,具瀉下攻積、活血祛瘀之效。此處雖主治「冷痛」,但大黃炒後寒性稍減,重點取其破積滯、通瘀血的作用,破除痃癖結聚之本。
- 配伍溫藥(如木香、生薑湯送服)可制其寒性,轉為溫通之用,符合「寒因寒用」之法。
臣藥:訶黎勒皮
- 酸澀溫,傳統用於澀腸止瀉,但在此方中與大黃形成「通澀並用」的配伍。一方面緩和大黃瀉下之峻,防止攻伐太過;另一方面藉其溫性行氣消脹,輔助化解氣滯導致的脹滿。
佐藥:檳榔、木香
- 檳榔辛溫,辛能散結,溫可祛寒,善下行腸胃之氣,消積導滯,針對「食飲不消」;
- 木香辛溫行氣,專治寒凝氣滯之痛,與大黃協同,一氣一血,共奏行氣活血、散結止痛之效。
使藥:生薑橘皮湯送服
- 生薑溫中散寒,橘皮理氣健脾,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溫通行氣功效,並引藥力作用於脾胃,緩解冷痛與消化障礙。
全方配伍思路:
此方以「溫通消積」為核心,通過大黃破瘀、檳榔木香行氣、訶子調節通澀,形成「攻不傷正,溫不助火」的結構。寒涼藥與溫熱藥並用,破滯藥與收澀藥並存,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尤其適合寒熱錯雜或久病痼疾(如痃癖)需緩消漸散者。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改善胃腸蠕動、調解局部微循環,達到散結止痛、恢復消化功能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木香1兩。
上為細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生薑、橘皮湯送下。溫酒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等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1兩,檳榔1兩,木香1兩。 主治:婦人痃癖氣,心腹冷痛,食飲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