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湯

JU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胃經 21%
三焦經 7%
肝經 7%
心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皮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之效。橘皮湯主治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等症,多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香附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配合橘皮、枳實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行氣消脹、和胃止痛之效。
  2. 健脾和胃:香附除了理氣解鬱外,還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橘皮湯中加入香附,可增強其健脾和胃之效,更有效地緩解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橘皮湯中加入半夏,是基於其燥濕化痰的功效。橘皮辛溫,善於理氣疏肝,而半夏性微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二者相合,既能疏肝理氣,又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半夏還能與橘皮相配,減少其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橘皮湯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因氣機鬱滯、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胸悶、腹脹等症狀,橘皮能起到疏通氣機,化解痰濕的作用。
  2. 健脾和胃: 橘皮還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橘皮作為橘皮湯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改善氣機鬱滯、痰濕阻肺、脾胃不和等病症,起到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效果。

橘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調和藥性,緩和橘皮的燥性。 橘皮性辛溫,偏燥,容易傷陰耗津。甘草性甘平,能緩和橘皮的燥性,防止其對脾胃造成刺激。
  2. 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橘皮的藥力更易發揮。同時,甘草還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幫助橘皮更好的發揮理氣健脾之效。

總而言之,甘草的加入不僅能調和橘皮的燥性,還能增強藥效,使橘皮湯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橘皮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有的古文資料,橘皮湯主要用於治療與「嘔」、「噦」、「吐」相關的症狀,並可細分如下:

嘔吐相關

  • 一般嘔吐:
    • 隨食隨吐(嘔):小半夏湯
    • 食入乃吐(暴吐):生薑橘皮湯
    • 食已後吐(嘔吐):橘皮半夏湯、枳桔湯加參、白芍、半夏
    • 嘔而思水,飲停膈上:豬苓散
    • 病後餘熱欲吐:人參竹葉湯、竹茹湯
    • 煩而嘔者:橘皮湯
  • 特定病因引起的嘔吐:
    • 上焦吐者因於氣,食已即吐,渴欲飲水:降氣和中
    • 中焦吐者因於積,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去積和氣
    • 下焦吐者因於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溺清便閉:通其閉,溫其寒
    • 寒吐者,肢冷脈細:二陳湯加丁香、炮薑
    • 熱吐者,煩渴脈洪:二陳湯加梔、連、竹茹、枇杷葉、薑汁、蘆根汁
    • 霍亂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湯下三錢
  • 乾嘔:
    • 乾嘔噦,手足厥:橘皮湯
    • 乾嘔,胃口有痰:二陳湯加薑汁
    •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 乾嘔者,有聲無物也。噦者,呃逆也。若手足厥者,是乾嘔噦手足厥冷者之義。全文之意,謂乾嘔噦者及因乾嘔噦之甚而手足厥冷者,橘皮湯主治之也。

呃逆 (噦) 相關

  • 一般呃逆:
    • 噦逆虛熱:橘皮竹茹湯
    • 噦逆虛寒:半夏乾薑湯
  • 特定病因/症狀引起的呃逆:
    • 呃逆及噁心嘔吐、乾咳頻發:小柴胡加橘皮湯
    • 瘥後又身熱無汗。心下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嘔。用三因橘皮湯。
    • 熱病,十日許,發呃逆不愈。一晝夜,已欲死。與橘皮湯而治。
    • 暑月患霍亂,吐瀉雖已止,而乾嘔未除,兼有噦逆,甚至手足微厥,脈細欲絕。與橘皮湯治之。
    • 噦逆者,由氣逆而噦也。橘皮湯之噦,亦何莫不然。但其噦,以水毒上迫,而發噦為主,然後致成乾嘔,或手足厥也。

其他相關

  • 胸脅症狀:
    • 胸脅脹痛,喘咳吐痰:小柴胡加橘皮湯,兼用黃解丸
    • 胸中痹而嘔噦者:橘皮湯
  • 水腫、鼓脹:
    • 水腫:實脾飲
    • 鼓脹:草果、厚朴、益智、青皮、枳殼、牛膝、腹皮
    • 濕在下者:小分清飲,大橘皮湯
    • 濕在上中下者:通草、杏仁、厚朴、海金砂、木通、雞內金、陳皮、菔子
    • 濕濁在裡者:四苓散、六一散
    • 陽水:大橘皮湯,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陳皮,木香,檳榔,薑
  • 痞積:
    • 大黃散,三稜,大黃,薑、橘皮湯下
  • 虛煩:
    • 津涸燥結而煩:人參固本丸加棗仁、竹葉
    • 血虛煩渴,至夜躁熱尤甚:當歸補血湯
    • 腎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煩:生料六味丸煎服
    • 病久煩熱不止:六味湯加棗仁
    • 肥人虛煩不眠為痰:溫膽湯
    • 煩而溺澀:五苓散加滑石

治療原理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橘皮湯及其相關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 理氣降逆: 橘皮、生薑是方中的主要成分,具有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氣機上逆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橘皮湯能夠有效緩解。
  2. 化痰燥濕: 半夏是另一重要成分,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胸悶等症狀,橘皮湯可以通過化痰來改善。
  3. 溫中散寒: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寒邪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橘皮湯可以通過溫中來緩解。
  4. 健脾和胃: 橘皮也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從而減輕嘔吐等症狀。
  5. 疏肝解鬱: 對於情志因素導致的氣機不暢,橘皮湯中的香附等成分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
  6. 活血化瘀: 對於血瘀導致的痞積等症狀,橘皮湯可以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

總結:

橘皮湯及其相關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理氣降逆、化痰燥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疏肝解鬱等方面。通過調理氣機、化痰燥濕、溫中散寒等方法,橘皮湯可以有效緩解嘔吐、呃逆等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但需要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橘皮半兩,枳殼(炒)半兩,川芎半兩,槐花(炒)半兩,檳榔2錢半,木香2錢半,桃仁(浸,去皮2錢半,炒)2錢半,紫蘇莖葉2錢半,香附2錢半,甘草(炙)2錢半。上銼。
每服3錢,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的患者。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痤瘡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霍亂大便秘結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

相同名稱方劑


橘皮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橘皮4兩,生薑半斤。 主治:行滯消痰,止嘔吐。主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麸炒)1兩半。 主治:胸痹短氣。

橘皮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上。 組成:陳皮、木香、青皮、枳殼(炒)、甘草、白茯苓、山楂肉。 主治:痘瘡傷食者。

橘皮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橘皮(去白)2兩,人參1分,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暑,胃虛膈熱,痰逆嘔吐,飲食不下。

橘皮湯,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八。 組成:香附米(炒)2兩,半夏2兩,橘皮2兩,甘草7錢半。 主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橘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七。 組成:橘皮1兩,甘草(炙)1兩,葛根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夏4兩(切,焙),竹茹1兩,小麥3合。 主治:陽明病,嘔吐痰水青黃,胸中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