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甘湯

JU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6%
脾經 27%
胃經 27%
心經 9%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甘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性辛溫,味苦,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橘甘湯以甘草為主,偏於滋潤,加入桔梗可使藥性更為平和,既能宣肺利氣,又能防止藥性過於燥烈。

2. 排膿消腫: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作用,對於咽喉腫痛、痰濁壅盛的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與甘草配伍,可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咽喉局部環境,利於疾病康復。

橘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橘皮性溫,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能調和橘皮的燥性,避免其傷津耗氣,使藥性更柔和,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緩解橘皮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並能增強橘皮的理氣化痰、止咳平喘功效。此外,甘草還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改善橘皮可能造成的脾胃虛弱。

因此,甘草在橘甘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調和藥性,也增強了藥效,使方劑更具療效。

橘甘湯中包含橘皮,主要源於其疏肝理氣、止嘔降逆的功效。

1. 疏肝理氣:橘皮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止嘔降逆:橘皮芳香化濁,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橘皮在橘甘湯中,起到疏肝理氣、止嘔降逆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疾病的效果。

橘甘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橘甘湯以橘皮、甘草為主,擅長理氣和胃,但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的症狀,單靠橘皮、甘草可能不足。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效。加入半夏,可加強和胃降逆之力,使嘔吐症狀得到更有效的改善。
  2. 燥濕化痰:橘甘湯常用於治療濕痰阻肺、咳嗽痰多等症。半夏不僅能降逆止嘔,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加入半夏,可以更好地化解痰濕,使肺氣通暢,咳嗽症狀得以緩解。

主治功效


橘甘湯主治功效分析

橘甘湯,出自《傷寒論輯義》丹波元簡所載施圓端效方,其組成簡單卻功效獨特,主治咽喉噎塞堵閉,咳咯膿或血。此方運用理氣、燥濕、降逆等法,從肺、胃二經入手,標本兼治,有效緩解咽喉阻塞及相關症狀。

組成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 橘皮: 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和胃之功。咽喉阻塞,往往與肺氣鬱滯、痰濕阻絡有關,橘皮能疏通肺氣,使氣機通暢,並燥化痰濕,解除壅塞。

  • 半夏: 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之功。本方中,半夏不僅化痰,更重要的是其降逆之功,能降逆氣於下,使氣機得以宣通,緩解咽喉之堵塞感,尤其針對因痰氣逆亂而致噎塞者尤為有效。

  • 桔梗: 性平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之功。桔梗能宣通肺氣,利咽喉,並能將痰濁膿血排出,直接作用於病竈,消除咽喉阻塞的根本原因。 其在方中為君藥,主導宣肺利咽之效。

  • 甘草: 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之功。甘草為佐使藥,能調和諸藥,使各藥功效協調一致,發揮最佳療效,並能緩解其他藥物的峻猛之性,保護脾胃。

古文佐證及方義闡釋:

提供的古文片段中,多處提及橘甘湯或類似加味方劑治療咽喉阻塞相關病症。施圓端效方明確指出橘甘湯主治「咽喉噎塞堵閉,咳咯膿或血」,與方劑組成藥物功效相符。 其他記載,例如丹波元簡所述的加味方,則說明在不同情況下,可根據病情加減藥物,以增強療效,例如加入杏仁以加強潤肺止咳之功,或加入訶子以增強收斂止瀉作用。 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治療原則。

總而言之,橘甘湯以其簡潔的組成,巧妙地結合了理氣、燥濕、降逆等治法,標本兼治咽喉噎塞、咳咯膿血等症,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宣肺利咽、化痰降逆、通利氣機的目的,從而有效緩解咽喉阻塞,改善臨牀症狀。

傳統服藥法


桔梗2兩,甘草(炙)、橘皮、半夏(薑制)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2小盞,加生薑7片,同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橘甘湯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及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橘甘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桔梗2兩,甘草(炙)1兩,橘皮1兩,半夏(薑制)1兩。 主治:咽喉噎塞堵閉,咳咯膿或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