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香四神散
YI XIANG SI S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陰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異香四神散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脅肋疼痛等症狀。
四神散原本以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為主,加入香附後,更能提升其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的作用,使方劑更能有效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狀。
「異香四神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烏藥,可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提升四神湯的整體療效。
- 溫陽散寒:烏藥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對於一些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患者,加入烏藥可增強四神湯的溫陽散寒作用,更有助於改善體質。
異香四神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異香四神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朮、茯苓等,性味偏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腸胃造成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功效。異香四神散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身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異香四神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異香四神散主要治療婦人及未婚女子(室女)血氣不調引起的各種症狀,以及孕期(胎前)和產後(産後)相關疾病。其主治範圍包括:
- 氣血不順導致的胸悶痞滿
- 情志因素(驚憂悶氣、喜怒傷神)引起的心滿腹痛、面目虛浮
- 血脈不調、血膈翻胃、嘔吐飲食
- 脾胃感受寒涼等氣機不暢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組成三藥
香附子(炒)半斤
為君藥,主理氣解鬱,調經止痛。"去毛炒"既減其燥性,又增強行氣功效。其性平,能通行十二經氣分,尤善疏肝解鬱,調理婦人氣血不和。烏藥(炒)四兩
為臣藥,性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善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炒製後溫而不燥,與香附相配,一主氣分,一主下焦,形成氣機上下流通之勢。甘草(炙)一兩
為使藥,炙用甘溫益氣,調和諸藥,緩急和中,既能制約香附、烏藥之辛散,又能補脾胃之氣。
加減配伍原理
- 紫蘇葉:針對婦人氣血不順伴心胸痞滿,取其辛溫解表、理氣寬胸之功,能宣通胸中郁滯。
- 石菖蒲:治療情志所傷之證,因其芳香開竅、寧心安神,善治驚憂悶氣導致的氣機紊亂。
- 炒黑老薑與鹽:老薑炒黑增強溫中止嘔之效,鹽能引藥入腎,共同治療血脈不調、嘔吐及脾胃寒證,有"調血順氣安腸"之效。
煎服法意義
- 生薑三片、大棗一枚:調和營衛,健脾和中,增強方劑的溫補之性。
- 蔥白三寸:必要時加入,取其辛溫通陽之功,助氣血流通。
- 空心溫服: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脾胃,利於吸收發揮療效。
整體治療機制
異香四神散以"異香"命名,突出其芳香行氣的特點。全方通過:
- 理氣解鬱:香附、烏藥疏解肝脾氣滯
- 溫中和胃:薑、棗、甘草調補脾胃
- 氣血雙調:通過行氣以活血,改善血脈不調
- 情志調節:配伍石菖蒲等藥安定神志
體現了"氣行則血行,氣順則血和"的治療思想,特別適合女性因情志不遂、氣機鬱滯導致的各種氣血失調病症。其加減法顯示了靈活的辨證思路,針對不同兼症選擇性配伍,增強了主方的適應範圍。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去毛,炒)半斤,烏藥(炒)4兩,甘草(炙)1兩。婦人氣血不順,心胸痞滿,加紫蘇葉;驚憂悶氣,喜怒傷神,心滿腹痛,面目虛浮,及一切氣疾,加石菖蒲;血脈不調,血膈翻胃,嘔吐飲食,及脾胃感冷,加老薑1塊(炒令黑,切作5片)、鹽
調血順氣安腸。
每服5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空心溫服;或用蔥白3寸同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異香四神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陰方》。 組成:香附子(去毛,炒)半斤,烏藥(炒)4兩,甘草(炙)1兩。 主治:調血順氣安腸。主治:婦人室女血氣不調,及胎前産後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