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香正氣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是針對其理氣解鬱,調和脾胃之效。
香附性味辛、苦,微溫,入肝、脾經。其氣味芳香,可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脅肋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同時,香附還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香附還能疏肝解鬱,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暢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烏香正氣散中加入香附,可以起到理氣解鬱、調和脾胃的功效,幫助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烏香正氣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烏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 佐使其他藥物發揮作用:烏藥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流通,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烏藥與蒼朮、厚朴等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其健脾燥濕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香正氣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範疇廣泛,屬「雜病」類方劑,其核心功能可歸納如下:
- 祛邪辟穢:針對「鬼魅疫癘」等外感穢濁之氣,具備傳統防疫思想,推測用於瘴氣、時疫等環境致病因素。
- 理氣解表:透過「祛風理氣」作用,治療外感風冷所致「傷風冒冷,頭眩項強,背皆痛」,屬風寒表證。
- 和胃進食:強調「理氣進食」,推測氣機不暢所致之脘悶納差亦適用。
- 特殊適應症:妊孕傷寒時,搭配蔥白、生薑煎服,兼顧解表安胎之效,反映宋代後「妊娠用藥禁忌」的靈活應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香附(大香附子)
- 性味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傳統用於「通十二經氣分」,醋製後增強疏肝理氣、調和氣機之效。氣行則邪無所附,故能「正氣祛邪」。
- 香附為「氣病之總司」,在此方中主導氣機升降,化解外邪內鬱之病機。
臣藥:烏藥
- 性味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善於「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之氣」,炒黃後緩其燥性。與香附協同,一升一降,宣暢三焦氣滯。
- 烏藥兼具溫腎散寒之效,助香附祛除風冷之邪,尤適「衝冒風冷」之病因。
輔助配伍原理
- 鹽點服:鹽鹹入腎,引藥下行,同時作為「藥引」助藥效迅速布散。
- 蔥薑煎服:針對妊娠傷寒,蔥白通陽發汗,生薑溫中止嘔,既能解表又不傷胎元,符合「有故無殞」原則。
- 熱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溫通經脈,驅散風寒濕邪,強化治療「項背強痛」之效。
全方作用機理
此方以「氣機調控」為核心,認為外邪(風冷疫癘)侵襲,首犯氣分,導致三焦氣機壅滯。香附、烏藥相配,形成流通氣血、開鬱散邪之力,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治療原理可分三層:
- 氣分疏暢:解除表邪束縛,緩解肌肉拘急疼痛。
- 穢濁化解:芳香辛散之性(如烏藥)可辟穢化濁,符合古代對疫病「毒氣」的認知。
- 臟腑協調:通過調氣間接調整脾胃功能(進食)、緩解妊娠氣機不利(安胎),體現「雜病」泛治特點。
綜論
此方結構簡練但涵蓋「解表—理氣—化濕—和胃」多層作用,反映宋代前後醫家對「氣血流通」與外感病關係的重視。其組方邏輯與《和劑局方》「正氣散」類方(如藿香正氣散)有異曲同工之妙,唯藥味更簡,專注於氣分調理,適於素體氣鬱兼感外邪之證。
傳統服藥法
大香附子10兩(去毛,刮淨,熏醋過),好烏藥(去心,炒黃)。
上為細末。
行當侵晨,衝冒風冷出入,鹽點2錢匕,正氣祛邪,辟鬼魅疫癘,祛風理氣進食;兼治妊孕傷寒,蔥白10莖,生薑2兩,同煎1碗,作3服,調藥熱服出汗;治傷風冒冷,頭眩項強,背皆痛,用熱酒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香正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六。 組成:大香附子10兩(去毛,刮淨,熏醋過),好烏藥(去心,炒黃)。 主治:雜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