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寬氣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能,對於肝氣鬱結、胸悶氣短、脘腹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調和氣血,促進脾胃運化:香附不僅能疏肝解鬱,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況。在寬氣湯中,香附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起到調和氣血、寬胸散結的作用。
寬氣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烏藥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氣機,緩解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寬氣湯常用於治療胸悶氣短、心悸、咳嗽等,烏藥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舒緩氣機、止痛的效果。
- 溫腎納氣:烏藥同時具備溫腎納氣的功效,有助於溫暖腎陽,固攝元氣。寬氣湯中若有腎氣虛弱、陽氣不足的患者,烏藥可起到溫補腎陽、固本培元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寬氣湯中包含砂仁,主要有以下原因:
- 理氣止痛: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寬胸理氣的效果。
- 健脾開胃:砂仁亦能健脾開胃、助消化,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為身體提供更多能量,使氣機運行更順暢,更利於整體康復。
砂仁在寬氣湯中起到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寬胸理氣、舒暢氣機的功效。
寬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或寒涼之性,使藥效更溫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解毒消腫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寬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調和藥性,更能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寬氣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寬氣湯」主治三焦氣機鬱滯所導致的多種症狀,包含中上焦氣滯之脘腹脹痛、心腹刺痛,以及下焦氣滯之大便秘結。尤其適用於小兒因脾胃運化不良,宿食停積腐敗,產生噫氣(打嗝)宿腐氣,心腹膨滿不適,或時發冷痛等症。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礬:
性寒,味酸澀,具收斂固澀、燥濕解毒之效。在方中可:- 局部收斂:煎湯外用清洗腸頭(脫出部分),可使腸黏膜收縮,減少水腫,助其回納。
- 解毒燥濕:配合五倍子末乾塗患處,可減輕局部炎症,防止感染。
蔥:
性溫,味辛,能宣通陽氣、發散表邪。在方中可:- 刺激通竅:煎湯外洗或誘發噴嚏,通過刺激鼻黏膜反射性促進腸蠕動,間接疏利三焦氣機。
- 散寒止痛:對寒凝氣滯引發的冷痛、脹滿有一定緩解作用。
五倍子末:
與白礬同為收斂之品,加強固澀腸道黏膜的作用,防止脫垂加劇。後續療法(蜣螂糞、艾熏):
- 蜣螂糞:據《本草綱目》記載,能通腸道、散結氣,協助緩解便秘與氣滯。
- 艾葉熏:溫經散寒,通過熱力刺激促進局部氣血流通,間接助排氣、緩解脹痛。
三、配伍邏輯推論
此方以「外治法」為主,結合局部刺激與藥物作用:
物理刺激與氣機調動:
透過打噴嚏(肺氣上逆)的動作,間接牽引腸道氣機,促使其蠕動。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噴嚏可激發肺氣,進而推動大腸滯氣。收斂與通利並行:
白礬、五倍子收斂固脫以防氣散,蔥、蜣螂糞通利氣機以解鬱滯。此爲「收中寓通」之法,在固澀的同時避免氣機閉塞。溫寒並用:
蔥的辛溫與白礬的寒性相配,調節寒熱失衡的腹脹冷痛;艾熏的溫熱性更強化散寒效果。
四、總結
「寬氣湯」雖名爲「湯」,實際以外治爲主,透過收斂、通氣、溫散的複合手段,達到調暢三焦氣機、緩解腹脹便秘的目的。其設計體現了中醫「內病外治」「上下相引」的治療思維,尤其適合小兒腸胃氣滯或輕度脫肛之症。
傳統服藥法
白礬、蔥。
上藥煎湯洗軟腸頭,打噴嚏2-3次;用白礬、五倍子末乾塗,急打噴嚏;用白絹作兜兜定,再用蜣螂糞及艾燒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寬氣湯是一首理氣寬中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三焦氣滯所導致的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此外,寬氣湯還可以用於治療小兒噫宿腐氣、心膨(月真)滿、或時冷痛等症狀。但是,寬氣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寬氣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惠眼觀證》。 組成:白礬、蔥。 主治:腸出2-3寸,經日不收者。
寬氣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柴胡1錢,烏藥1錢,秦艽1錢,甘草1錢,酒蒸大黃1錢,白芍1兩,茯苓3錢,當歸3錢,天麻3分,防風3分,天花粉2錢。 主治:天禀甚厚,素好燒酒,一時怒氣相激,火盛肝傷,遂致口眼歪斜,如似中風,未嘗身仆,且善飲食,脈洪大有力。
寬氣湯,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香附子6兩(新砂盆內打令淨,焙乾稱),烏藥2兩(去心,取肉稱,用真天台者),縮砂仁1兩,甘草1兩1分(炒)。 主治:利三焦,順臟腑。調中快氣。主治:三焦氣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心腹刺痛;小兒噫宿腐氣,心膨(月真)滿,或時冷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