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烏藥散

藿香烏藥散

HUO XIANG WU Y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肺經 22%
肝經 11%
三焦經 5%
膀胱經 5%
腎經 5%
心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烏藥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暑化濕:藿香性辛溫,具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效。夏季濕熱之氣易傷脾胃,導致脘腹脹悶、噁心嘔吐,藿香可清解暑濕,開胃消食,緩解上述症狀。
  2. 行氣止痛:藿香氣味辛香,可行氣止痛,且與烏藥相輔相成,共奏理氣止痛之效。烏藥性溫,善於行氣止痛,用於氣滯胸腹疼痛。二者合用,可加強理氣止痛之功,緩解胸腹脹悶、疼痛等症狀。

「藿香烏藥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止嘔: 烏藥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胸腹脹痛、嘔吐等症狀,烏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藿香,增強療效: 藿香性辛、涼,具有解暑化濕、理氣和中、止嘔止瀉等功效。烏藥的溫性與藿香的涼性相配,可以中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且二者協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治療脾胃氣滯、濕濁內停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藿香烏藥散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理氣解鬱,調和脾胃的作用。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並能健脾和胃。

當患者出現胸悶、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時,香附可與藿香、烏藥等藥物協同作用,緩解氣滯、脾胃不和導致的諸多不適。此外,香附還能調暢氣機,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提升藥效。

藿香烏藥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藿香辛溫,烏藥辛溫燥烈,容易傷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減輕藿香烏藥散的燥烈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解毒,並能與藿香、烏藥協同作用,增強其疏風解表、理氣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藿香烏藥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霍亂」,此概念於中醫範疇廣泛,泛指突發性上吐下瀉、腹痛絞悶之症,涵蓋現代醫學之急性腸胃炎或暑濕穢濁所致之消化紊亂。其作用核心在於 調氣止嘔、化濕和中,針對濕濁內阻、氣機逆亂之病機,緩解嘔吐、腹脹、胸膈痞滿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藿香葉(半兩)

    • 主效:芳香化濕、醒脾止嘔,為治霍亂要藥。
    • 配伍意義:針對濕濁中阻,其辛溫之性可宣暢脾胃氣機,開胃豁痰,尤善止嘔。
  2. 烏藥(半兩)

    • 主效:行氣散寒、溫通止痛。
    • 配伍意義:善走脾腎膀胱,疏解寒凝氣滯之腹痛,與藿香協同調理中下二焦氣機。
  3. 香附子(炒,半兩)

    • 主效:疏肝理氣、解鬱寬中,炒用減其燥性。
    • 配伍意義:調和肝脾,防土虛木乘(肝氣犯胃),助烏藥行氣之功,兼緩胸脅脹滿。
  4. 甘草(炙,二寸半)

    • 主效: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炙後兼溫補之性。
    • 配伍意義:緩急止痛,制約行氣藥之辛散,保護胃氣。

三、組方邏輯推論

此方以 「行氣化濕」為核心,融合以下治療思路:

  • 氣機調理:烏藥、香附一降一疏,解三焦氣滯;藿香升清降濁,復脾胃升降之能。
  • 標本兼顧:藿香化濕治標,炙草護脾固本,合為「急則治標,緩則顧本」之結構。
  • 寒溫平衡:藿香微溫,烏藥辛溫,然香附炒製、甘草甘平,整體偏溫而不燥,適合寒濕或輕度暑濕夾寒之證。

推論適應症延伸:除霍亂外,凡濕阻氣滯之脘悶腹脹、噯氣嘔逆,或夏季貪涼飲冷所致之腸胃不適,均可參酌此方加減。

四、煎服法與方劑特色

「粗末煎服」取其氣味俱存,藥力迅捷;「水煎七分」濃縮藥液,利於快速發揮藥效,契合霍亂急症之需。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人「治亂當速」的應急思維。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半兩,烏藥半兩,香附子(炒)半兩,甘草2寸半(炙)。
上為粗末。
水1大盞,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烏藥散,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藿香葉半兩,烏藥半兩,香附子(炒)半兩,甘草2寸半(炙)。 主治:霍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