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破氣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香,可疏解肝氣鬱結,暢通氣機,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健脾消食,降逆止嘔: 木香亦能健脾胃,促進消化,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木香可起到改善作用。
木香破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性峻猛: 木香破氣散中以木香、枳殼等藥性較為峻猛的藥物為主,而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可緩和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並減輕副作用。
- 增強療效,健脾和胃: 甘草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進而提高藥效。同時,甘草亦可緩解木香破氣散可能引起的胃部不適,使患者更加舒適地接受治療。
木香破氣散中包含香附,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木香破氣散主治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香附可助其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香附還具備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功效。木香破氣散中加入香附,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緩解脘腹脹滿。
「木香破氣散」方劑中加入烏藥,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木香、枳殼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破氣散瘀、理氣止痛的效果。
- 溫脾止瀉: 烏藥還具溫脾止瀉的作用,可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與木香、白芷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效果。
因此,烏藥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木香破氣散」理氣止痛的功效,也起到了溫中散寒、止瀉的作用,使其更全面地治療因氣滯血瘀、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木香破氣散中加入薑黃,是基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與方劑整體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薑黃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木香破氣散中,薑黃可與木香、柴胡等藥材協同作用,加強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效果,並有助於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薑黃的活血化瘀作用,也能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香破氣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源於中醫古籍,主治「中焦氣痛」,專攻氣滯中焦所致腹脅刺痛。中焦為脾胃所居,氣機升降之樞紐,若氣行不暢,則易生脹滿刺痛。「腹脅」為肝膽經循行之處,刺痛屬氣血瘀阻之象,故推斷其病機為肝脾氣滯、升降失司,治法當以行氣破滯、疏通中焦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香附子(4兩)
- 味辛微苦,性平,主入肝經,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本草綱目》稱其「利三焦,解六鬱」,為氣病之總司。用量獨重,直指肝鬱氣滯之本。
臣藥:烏藥(2兩)、木香(半兩)
- 烏藥辛溫,歸脾、肺、腎經,能順氣開鬱、散寒止痛,尤善治「胸腹逆氣」,助香附通調三焦。
- 木香辛行苦泄,專入脾胃,行氣力強而兼健脾,與香附一調肝一和胃,共解中焦痞塞。
佐藥:片薑黃(2兩)
- 辛散苦泄,性溫,既入肝脾破血行氣,又善治「臂背痛」(《本草拾遺》)。此處用於氣滯及血之脅痛,兼防久氣鬱導致血瘀,體現「氣血並調」思路。
使藥:甘草(半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之峻性,且緩急止痛,防辛香過燥傷陰。
組方特點
- 肝脾同調:以香附疏肝為主,木香、烏藥健脾為輔,符合「治氣先調肝,肝疏脾自和」之理。
- 氣血兼顧:薑黃引入血分,針對氣滯日久波及血絡者,體現「未病防變」思維。
- 攻中寓和:甘草緩制辛燥,鹽湯送服取其鹹軟潤下,助藥力直達中焦。
結論
此方以疏肝理氣為核心,佐以健脾活血,適用於肝鬱克脾、氣滯中焦之實證,症見腹脹脅痛、噯氣頻作、脈弦緊者。其配伍簡練,重在「破氣」而非補虛,故對氣虛或陰虛者未必相宜。
傳統服藥法
木香半兩,甘草半兩,香附子4兩,烏藥2兩,片薑黃2兩。上為末。每服2錢,空心用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香破氣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木香破氣散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破氣散, 出處:《袖珍》卷二。 組成:木香半兩,甘草半兩,香附子4兩,烏藥2兩,片薑黃2兩。 主治:中焦氣痛。氣滯中焦,腹脅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