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散
XIA KU C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八引《醫學入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夏枯草散以「夏枯草」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藥性相符:夏枯草散主治目赤腫痛、瘰癧、癭瘤等症,而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正好針對此類病症。
- 藥效協同:夏枯草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菊花、石決明等,也具有清熱、明目、散結等功效,與夏枯草的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因此,夏枯草散以「夏枯草」為名,並以其為主要藥材,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夏枯草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夏枯草性寒涼,擅長清熱散結,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緩和藥性、健脾益氣的功效,能減輕夏枯草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夏枯草的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效果,使其藥效更顯著,並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夏枯草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基本藥理
「夏枯草散」由夏枯草、甘草組成。
- 夏枯草: 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利尿止痛的功效。在古籍中被認為稟純陽之氣,能勝濁陰,擅長疏散肝經鬱熱。
- 甘草: 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緩急止痛。
此方劑配伍,以夏枯草清解肝經鬱熱為主,佐以甘草調和藥性,緩解疼痛。
古籍記載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醫家論述,「夏枯草散」主要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 治療目珠痛(眼珠疼痛): 多部醫書皆記載「夏枯草散」善治目珠痛,尤其「至夜則疼甚」者。《類證治裁》、《本草簡要方》、《張氏醫通》、《雜病源流犀燭》、《濟陽綱目》等均有此記載,並提到此類疼痛屬陰,故夜間加重,使用苦寒藥反而會使症狀加劇。夏枯草被認為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可以疏解肝經鬱熱。此與《濟陽綱目》中丹溪所言“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間開花,過夏至時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相呼應,說明夏枯草利用其陽性藥性來治療陰證疼痛。此外,古籍也提及,肝虛血傷者,可加當歸、白芍、生地、黃耆等養血之品。
- 治療目翳(眼部翳膜): 《仁齋直指方論》提到夏枯草散能治眼痛癢,翳膜。《雜病源流犀燭》將目翳分為太陽、陽明、少陽三類,其中太陽表證者可用「夏枯草散」散之,並與退翳藥同用。說明此方對部分原因導致的眼部翳膜有一定療效。
- 治療瘰?(淋巴結腫大): 《類證治裁》、《醫學入門》、《雜病源流犀燭》均指出「夏枯草散」可治療瘰?,尤其適用於初起、風熱血燥或肝腎陰虛生熱所致。《醫學入門》中更強調夏枯草膏可內服外敷,具生血散結、退寒熱之效。但亦說明實證者宜配伍行散藥。
- 其他: 《類證治裁》中提到夏枯草散可治流注?,亦即瘰?流注四肢。《濟陽綱目》記載可治冷淚不止,羞明怕日,或加荊芥同用。而《馮氏錦囊秘錄》則點明夏枯草散適用於目珠疼痛屬厥陰鬱火者。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夏枯草散」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 清肝疏鬱: 夏枯草性寒,入肝經,能清解肝經鬱熱,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緩解目珠夜痛、瘰?等症狀。
- 補養厥陰血脈: 夏枯草被認為具有補養厥陰血脈的作用,對於肝經血虛引起的目疾有治療作用。
- 散結消腫: 夏枯草能消散鬱結,對於瘰?、流注等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
- 調和氣血: 甘草調和藥性,使藥力緩和,同時補益脾胃,有助於氣血生化,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夏枯草散」主要針對肝經鬱熱、氣血不和所致的目疾及瘰?,通過清肝疏鬱、補養血脈、散結消腫等途徑,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紅、神曲、牡蠣、澤瀉、半夏、茯苓、赤芍、鬱金。
疏肝解鬱,活絡軟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夏枯草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聖惠》。 組成:夏枯草。 主治:血崩不止。
夏枯草散,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八引《醫學入門》。 組成:夏枯草末6錢,甘草末1錢。 主治:散結氣,補養厥陰血脈。主治:瘰癧。
夏枯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夏枯草1兩,荊芥1兩,枳殼半兩,輕粉半錢,龍膽草半兩,朴消1兩,燈芯1握。 主治:痔漏。
夏枯草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紅、神曲、牡蠣、澤瀉、半夏、茯苓、赤芍、鬱金。 主治:疏肝解鬱,活絡軟堅。主治:頸項痰核。
夏枯草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六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夏枯草1兩,香附子1兩,甘草4錢。 主治:厥陰鬱火,目珠痛,夜則痛甚,或用苦寒藥點上反疼甚者。
夏枯草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 組成:夏枯草半兩,大香附(杵淨,童尿浸1宿,曬)半兩,木賊(去節,童尿浸,曬)半兩,蠶蛻紙(炒焦存性)半兩,細辛半兩,連翹半兩,川芎半兩,當歸須半兩,赤芍藥半兩,蟬蛻(洗,曬)半兩,甘草(微炙)2錢半,腦荷2錢半。 主治:眼痛癢,翳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