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散

XIA KU C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7%
膽經 37%
心經 6%
脾經 6%
肺經 6%
胃經 6%
肝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夏枯草散以「夏枯草」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藥性相符:夏枯草散主治目赤腫痛、瘰癧、癭瘤等症,而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正好針對此類病症。
  2. 藥效協同:夏枯草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菊花、石決明等,也具有清熱、明目、散結等功效,與夏枯草的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因此,夏枯草散以「夏枯草」為名,並以其為主要藥材,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夏枯草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夏枯草性寒涼,擅長清熱散結,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緩和藥性、健脾益氣的功效,能減輕夏枯草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夏枯草的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效果,使其藥效更顯著,並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夏枯草散」的主要成分為夏枯草和甘草,功效為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

夏枯草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腎虛腰膝酸軟,虛弱疲勞,肝熱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也用於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肝病及貧血、月經不調等症,以及發熱、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熱毒性疾病。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中藥方劑「夏枯草散」,主要成分是:夏枯草、甘草,主治功效是:瘰癧。瘰癧是指頸部或腋下出現腫塊或結節,多由淋巴結炎或結核引起。

夏枯草散具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瘰癧、癭瘤,風濕關節炎、骨質疏鬆,腎虛腰膝酸軟,虛弱疲勞,肝熱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紅、神曲、牡蠣、澤瀉、半夏、茯苓、赤芍、鬱金。
疏肝解鬱,活絡軟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夏枯草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五引《聖惠》。 組成:夏枯草。 主治:血崩不止。

夏枯草散,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八引《醫學入門》。 組成:夏枯草末6錢,甘草末1錢。 主治:散結氣,補養厥陰血脈。主治:瘰癧。

夏枯草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夏枯草1兩,荊芥1兩,枳殼半兩,輕粉半錢,龍膽草半兩,朴消1兩,燈芯1握。 主治:痔漏。

夏枯草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六。 組成:夏枯草、生香附、厚朴、橘紅、神曲、牡蠣、澤瀉、半夏、茯苓、赤芍、鬱金。 主治:疏肝解鬱,活絡軟堅。主治:頸項痰核。

夏枯草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六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夏枯草1兩,香附子1兩,甘草4錢。 主治:厥陰鬱火,目珠痛,夜則痛甚,或用苦寒藥點上反疼甚者。

夏枯草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 組成:夏枯草半兩,大香附(杵淨,童尿浸1宿,曬)半兩,木賊(去節,童尿浸,曬)半兩,蠶蛻紙(炒焦存性)半兩,細辛半兩,連翹半兩,川芎半兩,當歸須半兩,赤芍藥半兩,蟬蛻(洗,曬)半兩,甘草(微炙)2錢半,腦荷2錢半。 主治:眼痛癢,翳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