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枳殼湯

JIA WEI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嗣紀要》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2%
肝經 9%
心經 8%
膽經 8%
膀胱經 3%
腎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枳殼湯以枳殼為君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能行氣消滯,化痰散結,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降逆止嘔:枳殼可降逆氣,止嘔吐,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加味枳殼湯以枳殼為君藥,充分發揮其理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枳殼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功效。枳殼湯本身偏於行氣消積,而黃芩的加入可以更好地抑制因熱邪內蘊、痰熱壅盛所致的胸悶、腹脹、口苦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2. 降逆止嘔: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可以輔助枳殼、厚朴等藥物,更好地緩解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提高藥效,使治療更加完善。

加味枳殼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枳殼偏於行氣消積,容易傷脾氣,加入白朮可補脾氣,避免因行氣消積而傷脾,使藥效更平和。
  2. 配合枳殼,疏肝理氣:白朮入脾胃經,能補脾健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促進水濕代謝,配合枳殼疏肝理氣,更能促進氣機運行,達到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功效。

總之,白朮的加入,使加味枳殼湯的藥性更加平和,並能增強補脾益氣、疏肝理氣的效果,提升藥效。

加味枳殼湯中加入黃柏,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枳殼湯主治濕熱阻滯,而黃柏善於清熱燥濕,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促進氣機疏通,改善濕熱所致的症狀。
  2. 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能瀉降心火、胃火,並具解毒作用,可輔助枳殼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腹痛、便祕等症狀,同時也能降低濕熱對機體的毒性影響。

因此,黃柏的加入,可協同枳殼湯的清熱利濕、理氣止痛功效,增強藥效,使療效更佳。

加味枳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枳殼性苦寒,善於行氣消積,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和枳殼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峻猛傷正,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二、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增進食慾;又能解毒,減輕枳殼的毒性,提高藥效。甘草與枳殼相配,既能行氣消積,又能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尤為適合。

加味枳殼湯中加入竹茹,旨在緩解胃氣上逆、胸悶泛酸等症狀。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方中枳殼行氣消痞,化痰降逆,但其辛散之性易傷津耗氣。竹茹清熱降逆,又能滋陰潤燥,與枳殼相配,既能增強降逆止嘔之效,又能保護脾胃,避免枳殼傷津耗氣。

因此,竹茹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更使之寒熱相濟,攻補兼施,更符合整體調和之理。

主治功效


加味枳殼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胎動不安,因恣食酒麵、炙煿厚味、及誤服辛燥毒藥,以致邪火薰蒸者。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加味枳殼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或誤服辛燥藥物導致的胎動不安。其病機為「邪火薰蒸」。中醫認為,過食辛辣厚味或誤服辛燥之藥,易化火生熱,熱邪擾動胎氣,導致胎動不安。

加味枳殼湯的組成為:枳殼、黃芩、白朮、黃柏、甘草、竹茹。

  • 枳殼: 行氣寬中,消積導滯。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疏理氣機,使氣行則血行,減輕邪火對胎兒的影響。
  • 黃芩、黃柏: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此二藥為方中主藥,針對「邪火薰蒸」之病機,清解內熱,使胎氣得以安養。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白朮健脾益氣,可增強母體正氣,使氣血充盈,胎有所養。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甘草能協調方中諸藥,並緩解因熱邪所致的疼痛。
  • 竹茹: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竹茹在此方中,輔助黃芩、黃柏清熱,並能緩解因熱邪所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綜上所述,加味枳殼湯通過清熱燥濕、行氣、健脾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清解邪火、安胎的目的。

與其他方劑的比較:

古文還提到了其他治療胎動不安的方劑,如益母四物湯、加味三補丸、膠艾四物湯、二黃散、續斷湯、膠艾四君湯、香砂四物湯等。這些方劑多用於血熱、血虛、氣虛等不同證型的胎動不安。而加味枳殼湯則專注於邪火薰蒸所致的胎動不安,與上述方劑有所區別。

總結:

加味枳殼湯是一個針對因飲食不節或誤服辛燥藥物導致的邪火薰蒸型胎動不安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清熱燥濕、行氣、健脾等作用,達到清解邪火、安胎的目的。方劑組成簡潔明瞭,配伍合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朮(蜜炙)1錢, 熟地黃1錢 , 生地黃5分, 枳殼(麩炒)5分, 黃芩(炒)5分。
未效,加當歸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胎漏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枳殼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白朮(蜜炙)1錢,熟地黃1錢,生地黃5分,枳殼(麸炒)5分,黃芩(炒)5分。 主治:胎漏,勞役下虛者。

加味枳殼湯, 出處:《廣嗣紀要》。 組成:枳殼半兩,黃芩1兩,白朮1兩(一加黃連2錢,黃柏2錢[炒],生甘草、青竹茹)。 主治:胎動不安。因恣食酒面、炙煿厚味、及誤服辛燥毒藥,以致邪火熏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