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甘草湯

蒼白甘草湯

CANG BAI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肝經 27%
胃經 20%
心經 8%
肺經 8%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白甘草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並補脾益氣,與蒼朮配合,增強其健脾燥濕的效果。
  2. 扶正祛邪: 蒼白甘草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蒼朮健脾燥濕,可扶正脾胃功能,而甘草補脾益氣,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共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蒼白甘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1. 養血柔肝:白芍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達到舒肝解鬱的效果。蒼白甘草湯本身以甘草和蒼朮為主,偏於燥性,白芍的加入,能中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
  2. 調和營衛:白芍能調和營衛,補益氣血,促進氣血運行,使藥效更為和緩。蒼白甘草湯主要針對脾胃氣虛、中氣不足的病症,白芍的加入,能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單純補氣而忽略氣血流通。

蒼白甘草湯中含有甘草,主要因為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蒼白甘草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燥熱,甘草可以平衡其偏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使藥效更穏和。

2.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能解毒,並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蒼白甘草湯中的某些藥材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可以減輕其毒性,保護人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白甘草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氣痛,腹痛至急,兩脅亦覺脹滿,口苦作嘔,吞酸洩瀉,而又不可得」,乃肝脾失調、氣機鬱滯所致。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1. 肝氣犯脾,氣滯作痛:腹痛急迫、兩脅脹滿,為肝氣橫逆,克犯脾胃,導致中焦氣機壅塞。
  2. 肝膽鬱熱,胃失和降:口苦作嘔、吞酸,反映肝鬱化熱,膽火上炎,胃氣不降。
  3. 脾虛濕阻,清濁不分:洩瀉卻「不可得」(或指排便不暢),暗示脾虛濕盛,氣滯與濕濁交結,升降失常。

此證屬「肝強脾弱,氣滯濕阻」,治法當以疏肝健脾、調和氣血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

  1. 蒼朮(5錢)

    • 性味辛、苦、溫,歸脾、胃經。
    • 具燥濕健脾、行氣解鬱之效。重用蒼朮,旨在健脾燥濕,針對脾虛濕阻之核心病機;其辛溫之性亦可疏通中焦氣滯,緩解脹滿。
  2. 白芍(1兩)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 為方中君藥,用量獨重,主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其酸寒之性可制肝氣之橫逆,緩解脅痛、腹痛;兼能滋養肝血,防肝鬱化火傷陰。
  3. 甘草(1錢)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佐使之藥,配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之意,能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另可調和蒼朮之燥烈,顧護脾胃。

配伍邏輯

  • 肝脾同調:白芍抑肝,蒼朮健脾,二者相伍,解決「肝強脾弱」矛盾。
  • 氣血兼顧:白芍養血柔筋,甘草和中益氣,共緩拘急疼痛;蒼朮行氣燥濕,助氣機流通。
  • 剛柔相濟:蒼朮辛溫燥烈,白芍酸寒收斂,一散一收,調節氣機升降,避免過燥或過滯。

推論可能功效
除古籍所述症狀外,此方或可延伸治療:

  1. 肝鬱脾濕型慢性腸炎(腹痛即瀉、瀉後痛減)。
  2. 功能性消化不良(脘痞、噯氣、食少)。
  3. 輕度膽汁反流(口苦、嘔酸屬肝膽鬱熱者)。

治療原理
通過疏肝解鬱、健脾化濕,恢復肝之疏泄與脾之運化功能,使氣機條達、濕濁得化,則腹痛、脹滿、嘔瀉自除。

傳統服藥法


蒼朮5錢,白芍1兩,甘草1錢。
水煎服。2劑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噯氣腹痛胰臟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嘴裡發苦

相同名稱方劑


蒼白甘草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蒼朮5錢,白芍1兩,甘草1錢。 主治:氣痛,腹痛至急,兩脅亦覺脹滿,口苦作嘔,吞酸泄瀉,而又不可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