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土兩平湯」方劑中使用石膏,主要原因為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此處應是針對木氣過旺,導致肝火上炎,或脾胃積熱所致的症狀,以石膏清熱瀉火,達到平復肝脾的功效。
- 降逆止嘔: 石膏亦具有降逆止嘔之效,適用於肝氣上逆、脾胃不和引發的嘔吐。此處應是針對木氣克土,導致脾胃失衡,而引發的嘔吐症狀,以石膏降逆止嘔,使脾胃恢復正常運作。
木土兩平湯中加入茯苓,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木土兩平湯多用於脾虛濕盛、氣血不暢之證,茯苓可健脾利濕,化解脾胃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達到平衡木土之效。
- 利水滲濕:茯苓善於利水滲濕,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降低濕氣對人體的影響。濕氣過重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脾胃失調,影響木土平衡。茯苓利水滲濕,可改善體內濕氣,有利於維持木土平衡。
「木土兩平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效。方中若脾虛濕困,則氣血生化不足,導致木氣不升,土氣不固。蒼朮能燥脾濕,健脾胃,使脾土運化正常,達到木土兩平之效。
- 升清降濁: 蒼朮還具有升清降濁之功。脾主升清,能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而濕濁下注則會阻礙脾升清。蒼朮能燥濕降濁,使脾氣升降有序,木土相生相剋,維持平衡。
木土兩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平抑肝陽,熄滅肝風。木土兩平湯多用於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白芍有助於平息肝火,緩解這些症狀。
2. 養血柔肝: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效,能滋陰養血,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木土兩平湯中,白芍可以輔助其他藥材,起到滋陰養肝,調和肝脾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整體療效。
「木土兩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其調和脾胃、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
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功效。在「木土兩平湯」中,甘草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其燥烈之性,同時也能調和藥性,使各藥材發揮最佳療效。此外,甘草還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利用。
主治功效
木土兩平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根據《辨證錄》記載,木土兩平湯對於「脾火內伏,瘀血存注而不散,右脅大痛,腫起如復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的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原文描述:「一劑而瘀血下,二劑而痛除,腫亦盡消。」
組成分析
木土兩平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石膏:三錢
- 茯苓:三錢
- 蒼朮:三錢
- 炒梔子:三錢
- 白芍:五錢
- 甘草:一錢
治療原理
根據《辨證錄》作者陳士鐸的分析,此方病機為「脾火內伏,瘀血存注」,病位在脾,但治療關鍵卻在於肝。方中以白芍為主藥,重用至五錢,其主要作用是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使肝氣得以調達,如此一來,鬱遏在脾的熱邪才得以疏散。
結合藥物組成和用量,可以推測木土兩平湯的治療原理:
- 清熱瀉火:石膏和炒梔子能清熱瀉火,清除脾經伏火。
- 利濕健脾:茯苓和蒼朮健脾利濕,運化水濕,有助於消除腫脹。
- 柔肝止痛:白芍為君藥,重用以柔肝緩急,疏肝理氣,從而緩解疼痛,調暢氣機。
- 調和諸藥: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協調作用。
總而言之,木土兩平湯透過清熱、利濕、柔肝的綜合作用,達到「木土兩平」的效果,即調和肝脾,清除脾中伏火,使瘀血消散,疼痛消除,腫脹消退。
此方與原文中提到的另一方劑(大黃、桃仁、當歸、白芍、柴胡、黃連、厚朴、甘草)相比,雖然藥物組成不同,但治療思路相似,均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瀉火為主要方向。
總而言之,木土兩平湯主要針對肝鬱脾虛、熱邪內伏、氣滯血瘀導致的右脅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清熱利濕、柔肝止痛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石膏3錢,茯苓3錢,蒼朮3錢,炒梔子3錢,白芍5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同名稱方劑
木土兩平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石膏3錢,茯苓3錢,蒼朮3錢,炒梔子3錢,白芍5錢,甘草1錢。 主治:脾火內伏,瘀血存註而不散,右脅大痛,腫起如復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