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理中湯

小理中湯

XIAO L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30%
肺經 20%
肝經 10%
心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理中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燥,擅長燥濕化痰,能有效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小理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濕氣內阻的症狀,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恢復正常運作。
  2. 升陽止瀉: 蒼朮能升舉陽氣,使脾胃功能提升,減少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症狀。小理中湯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蒼朮的升陽止瀉功效能有效緩解腹瀉,改善患者的消化狀況。

小理中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小理中湯以溫中健脾為主要功效,生薑能溫暖脾胃,有助於緩解寒邪引起的胃寒、嘔吐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生薑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容易發揮作用。小理中湯中含有甘草、白朮等藥物,生薑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增強其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理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解毒之功。小理中湯中含有許多較為峻烈的藥物,如乾薑、炙甘草等,甘草可以起到緩和這些藥物的藥性,避免其過於刺激腸胃,降低藥物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2. 補脾益氣,扶正祛邪: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小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症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甘草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更好地幫助消化吸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理中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小理中湯主治範疇廣泛,核心病機為「脾胃虛寒,水濕內停」,具體表現可分為以下幾類:

  1. 中焦寒濕氣逆:脾胃陽氣不足,寒濕停滯,致胸脅逆滿、心腹冷痛;或飲酒過度,痰濕上逆,引發噁心嘔吐、虛脹膈塞。
  2. 腸胃功能紊亂:寒濕下注則泄瀉水谷不分、腹中雷鳴;寒盛陽衰則霍亂吐利、手足厥冷。
  3. 胸陽痹阻:寒凝氣滯導致胸痹心痛、逆氣結氣,屬中焦虛寒影響上焦氣機。

此方強於「溫中散寒、燥濕行滯」,適用於寒濕困脾、氣機升降失常之證,與「理中湯」溫補脾胃的思路類似,但更偏重於「化濕消積」而非單純溫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蒼朮(米泔浸):辛溫苦燥,為主藥,能「健脾燥濕、發散寒邪」。米泔浸製可減其燥性,兼顧和胃。
  • 生薑:用量極大(5斤),取其「溫中止嘔、散水氣」之功,助蒼朮化濕,並解散寒飲上逆之嘔惡。
  • 甘草(生用):生者偏涼,可制約蒼朮、生薑之溫燥,兼「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鹽(炒):炒後溫性增強,能「軟堅散結、引藥入腎」,兼助脾胃運化水濕,並防濕邪下注。

2. 組方特點

  • 溫燥並行:蒼朮配生薑,溫中與化濕同步,針對「寒濕困脾」核心病機。
  • 攻補兼施:生薑、鹽行氣消積,甘草緩中護正,避免溫燥太過。
  • 劑型設計:製為散劑,以沸湯點服,利於快速溫通中焦,適合「急證濕阻」。

3. 治療原理推導

  • 祛濕為先:寒濕阻滯中焦,故以蒼朮、生薑峻化濕濁,恢復脾胃升降。
  • 溫散結合:生薑散寒,鹽炒引藥下行,共解「厥冷、泄瀉」等下焦寒濕。
  • 調氣機:甘草協調諸藥,緩解「胸痹、逆滿」等氣機紊亂症狀。

此方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思路,通過溫燥藥物組合,分消寒濕邪氣,重建中焦運化之能。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焙)5兩,生薑5斤,甘草(生用)10兩,鹽(炒)15兩。
溫中逐水去濕。
上銼,同碾,淹一宿,焙乾,碾為細末。
每服1錢,空心沸湯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中和胃、理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中寒上衝、胸脅逆滿、心腹癘痛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嘔吐胸悶胸痛心包炎心肌炎心臟病心臟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坐骨神經痛霍亂心內膜炎五十肩心律不整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小理中湯, 出處:《局方》卷十(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蒼朮(米泔浸,焙)5兩,生薑5斤,甘草(生用)10兩,鹽(炒)15兩。 主治:溫中逐水去濕。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衝,胸脅逆滿,心腹癧痛;飲酒過度,痰逆惡心,或時嘔吐,心下虛脹,隔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腸胃冷濕,泄瀉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鳴;霍亂吐利,手足厥冷;胸痹心痛,逆氣結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