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散

普救散

PU JI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30%
肺經 20%
心經 10%
肝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救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普救散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如麻黃、石膏等,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正氣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增強普救散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喘息等症狀的療效。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其他藥材可能造成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普救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發揮其以下兩種功效:

  1.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生薑能溫中散寒,緩解嘔吐症狀。
  2. 解表散寒: 生薑亦具解表散寒之效,可驅散風寒之邪,對於因風寒襲表所致的感冒、發熱等症狀,生薑有助於解表散寒,緩解症狀。

因此,普救散中加入生薑,可有效溫中止嘔、解表散寒,達到治療目的。

普救散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其 燥濕健脾 的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消食、祛風止痛等作用。

方劑中,蒼朮與其他藥材配合,如厚朴、陳皮、茯苓等,可 有效治療脾胃濕阻、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振 等症狀。

蒼朮的加入,不僅有助於 健脾燥濕,促進消化吸收,更能 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救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傷寒不問陰陽表裏,但三日以前未分者」。此處「傷寒」泛指外感熱病初期(三日內),病情尚在演變階段,尚未明確區分為陰證、陽證或表裏層次。古代醫家認為,外感病初期邪氣未深,氣機紊亂為主要矛盾,故以調和氣血、疏解鬱滯為治則,使邪無所附而病勢得緩。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延胡索(2兩)

    • 辛散溫通,專入血分,善行氣活血、止痛。《本草綱目》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可解外感初期氣血鬱滯所致的身痛、胸悶等症。
    • 推測其在方中作用:外感初期,衛氣與邪相爭,易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延胡索能疏通血脈,助正氣外達抗邪。
  2. 香附子(1兩)

    • 辛微苦甘平,主入肝經,為「氣病之總司」,長於疏肝解鬱、理氣寬中。《本草正義》稱其「通行十二經氣分」,能調暢三焦氣機。
    • 推測其在方中作用:外感初起,氣機鬱滯常見(如惡寒發熱兼胸脘痞滿),香附疏透表裏氣機,助邪從內外分消。

配伍原理與可能功效

  • 氣血並調:延胡索偏血分,香附偏氣分,二者相配,氣行則血行,血暢則氣順,符合「傷寒早期調氣血」的治療思路。
  • 解表透邪的協同作用:外感初起,邪氣閉鬱,氣血不暢可加重症狀。此方通過調暢氣血,間接助正氣外達,可能緩解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證。
  • 「三日以前未分」的對應性:病初邪淺,方藥不強分寒熱,而以「通」為法,避免過早用峻劑傷正,體現「輕靈疏解」的傳統治傷寒思路。

總結
普救散為古代傷寒初期通用方,核心在於「通調氣血以解鬱滯」,契合早期外感病機。其簡約配伍反映「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治未病理念,尤重氣血流通對抗邪的基礎作用。

傳統服藥法


延胡索2兩,香附子1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白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脾胃。
  • 本方有緩解感冒症狀的作用,但不能代替抗生素治療。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頭重四肢感到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普救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王氏手集》。 組成:延胡索2兩,香附子1兩。 主治:小兒心痛不止。

普救散, 出處:《百一》卷七引王叔鹹方。 組成:甘草4兩,生薑2斤(切作片子),蒼朮1斤(銼,削朮尤佳)。 主治:傷寒不問陰陽表裏,但3日以前未分者。

普救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蒼朮1斤(米泔浸3日,切,焙乾),乾葛半斤(切,焙),甘草4兩(炙赤色,切細)。 主治:四時傷寒,渾身發熱,四肢疼痛,頭重眼疼,不問陰陽二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