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復元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侵襲導致的感冒、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荊芥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 通鼻竅: 荊芥還能通鼻竅,對於因風寒或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在復元湯中加入荊芥,有助於促進患者鼻腔通氣,緩解呼吸不暢。
復元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化濕止嘔之效。復元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引起的症狀,如食慾不振、腹脹、嘔吐等。藿香能芳香醒脾,開胃健脾,助消化,消除濕氣,故有助於改善上述症狀,使脾胃功能恢復。
- 解表止嘔: 藿香亦有解表散寒、止嘔的作用。復元湯中若含有寒涼藥材,藿香可溫和其寒性,緩解寒涼藥材對脾胃的刺激,並止嘔止瀉,使患者更容易接受藥物,促進身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復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子宮不收」,屬中醫「陰挺」(婦人子宮下垂)範疇。產後氣血大虛,尤其是中氣下陷或腎陽不足,導致子宮失於固攝而脫垂。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涉及氣虛不舉、陰陽失調,甚或下焦虛寒夾雜虛火,故方劑組閤中既溫陽益氣,又兼顧斂陰清熱,以復元氣、收提子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固脫:
- 熟附(附子炮製)大辛大熱,溫補腎陽,助命門之火以升舉下陷之氣。
- 人參大補元氣,與附子相配(參附湯意),峻補虛損,提振一身之陽。
- 生薑、大棗、甘草調和脾胃,助參、附運行藥力,並固守中焦氣血。
清熱養陰:
- 黃連苦寒,清降虛火,防附子燥熱傷陰,亦治產後可能因虛而生的濕熱下注。
- 麥門冬、知母養陰潤燥,針對產後陰血虧虛或虛熱內擾。
- 五味子、芍藥酸收斂陰,斂耗散之氣,並助子宮收縮固脫。
引經與活血:
- 童便(現多代以咸寒之品)性降,傳統用為「引藥下行」,但於此方中或取其化瘀通滯之功,助排出產後敗血。
- 蔥白汁辛溫通陽,宣通上下氣機,與附子協同升舉陽氣。
方劑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陽益氣為主,清養為輔」,體現「寒熱並用、標本兼治」思路。附子、人參峻補元陽,配伍黃連、知母制約其燥性;五味子、芍藥收澀,與蔥白之宣散形成「斂中有散」,調節氣機升降。適用於產後陰陽兩虛、兼有虛熱或氣機紊亂所致的子宮脫垂,透過恢復整體氣血陰陽平衡,間接達到「復元收宮」之效。
此方反映古代對產後病「多虛夾瘀」的治療智慧,重點不在單純收澀,而是透過調節內在機能(如腎陽、中氣、陰血)以根本改善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熟附、黃連、甘草、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知母、芍藥、童便。
上加生薑、大棗,水煎服。臨服加蔥白2莖搗汁調之,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復元湯, 出處:《濟陰綱目》卷十四。 組成:荊芥穗、藿香葉、臭椿皮各等分。 主治:産後子宮不收。
復元湯, 出處:《魯府禁方》卷一。 組成:熟附、黃連、甘草、人參、五味子、麥門冬、知母、芍藥、童便。 主治:傷寒汗、下太過,下元虛弱,無根虛火泛上,無頭痛、無惡寒,身微熱,面赤微渴,目無精光,語無倫次,脈數無力,名曰戴陽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