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氣散

JIA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33%
脾經 11%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兼氣散中包含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瓜蔞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方劑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化痰止咳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平喘止咳的功效。
  2. 利濕止痛:瓜蔞亦具利濕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胸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方劑中常與其他利濕化濕、止痛消腫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利濕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

綜上所述,瓜蔞在兼氣散中發揮著清熱化痰、利濕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兼氣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功效。兼氣散主治外感風熱,兼有氣分熱盛之症,石膏可以清解表熱,達到疏風散熱的效果。
  2. 降火止渴: 石膏能清肺胃之火,兼有生津止渴之功。兼氣散所治之症,常伴隨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可以清熱生津,緩解患者的渴感。

總而言之,石膏在兼氣散中,發揮清熱解表、降火止渴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外感風熱兼氣分熱盛之症。

兼氣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峻烈之功效。兼氣散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起到中和藥性、防止燥傷津液的作用。
  2. 益氣補脾: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之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兼氣散主治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甘草的加入可起到扶正祛邪、固本培元的作用。

綜上所述,甘草在兼氣散中起着調和藥性、益氣補脾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主治功效


兼氣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出處

《外臺秘要》| 王燾

古文內容分析

古文提到了兩個方劑,第一個是單方「秋麻子」,用於治療消渴;第二個是「兼氣散」,但未記載其組成,僅提及用於治療「消渴兼氣」。

治療原理分析

由於「兼氣散」的組成在提供的古文中並未明確記載,我們只能根據「消渴兼氣」的描述以及「秋麻子」的功效來推測其可能的治療原理。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或尿崩症等,主要症狀為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等。

秋麻子,即大麻子,性味甘、平,具有潤燥滑腸、利水通淋的功效。古文記載其「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推測其可能透過利尿作用來緩解消渴的多尿症狀。

兼氣,可以理解為兼有氣機不暢、氣虛等症狀。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兼氣散」可能是一個用於治療消渴,同時兼顧調理氣機的方劑。它可能透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1. 利水: 類似於秋麻子,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利水藥物,以緩解消渴的多尿症狀。
  2. 滋陰: 消渴病多與陰虛燥熱有關,方劑中可能含有滋陰生津的藥物,以補充津液,緩解口渴、消瘦等症狀。
  3. 理氣: 針對「兼氣」的症狀,方劑中可能含有理氣、行氣的藥物,以疏通氣機,改善氣滯、氣虛等問題。

總結

「兼氣散」在古籍中主治「消渴兼氣」,可能是一個兼具利水、滋陰、理氣作用的方劑。然而,由於缺乏具體藥物組成,其確切的治療原理和功效尚需更多文獻佐證。現代臨床應用該方劑時,也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並可能需要調整藥物組成。

傳統服藥法


栝樓3兩,石膏3兩(研),甘草3兩,甘皮2兩。
上為散。
每服1方寸匕,漸加至2方寸匕,食後煮大麥飲送服,白日2次,夜間1次。
忌熱面、海藻、菘菜。
方中甘皮,《普濟方》作「柑子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寒涼之性較強,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兼氣散, 出處:《外台》卷十一引《廣濟方》。 組成:栝樓3兩,石膏3兩(研),甘草3兩,甘皮2兩。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