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脅痛煎
XIE TO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寒 (0.39)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肺經 24%
心經 17%
大腸經 15%
脾經 9%
肝經 8%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脅痛煎方劑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止痛消脹: 瓜蔞味甘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消腫止痛的功效。脅痛多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瓜蔞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瓜蔞亦具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若脅痛伴有發熱、口苦、小便不利等症狀,則瓜蔞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進一步改善病症。
因此,脅痛煎方劑中加入瓜蔞,能有效緩解脅痛症狀,且能針對不同病因和症狀進行綜合治療,達到更好的療效。
脅痛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脅痛煎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材,而甘草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的功效。對於脅痛病症,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止痛效果,並有助於緩解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同時,甘草還能補益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進一步提高藥效。
脅痛煎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脅痛,具有良好的療效。
其次,紅花亦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修復,對於因外傷、跌打損傷造成的脅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脅痛煎中加入紅花,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癒脅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脅痛煎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脅中痛如鉤摘之狀」,其疼痛特徵為劇烈牽掣感,屬肝氣鬱滯、經絡不通之證;皮膚現紅色及半身水疱瘡,且「夜重晝輕」,暗示熱鬱血分,夜間陰血耗傷,邪熱更熾;脈象「數而弦」,數主熱證,弦主肝鬱或痛症,綜合病機為 肝經鬱熱兼血瘀化火,外發皮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栝樓(全瓜蔞):
- 《本草綱目》載其「潤肺燥、降火、治胸痺、結胸」;此處取其 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之效。
- 脅痛屬肝經循行部位,瓜蔞通利胸膈氣機,亦能潤燥,緩解熱鬱灼津之痛;其性寒可清血分熱毒,助消水疱瘡。
粉草(甘草):
- 生用偏清熱解毒,緩急止痛,配瓜蔞 甘寒生津,防熱邪傷陰;
- 其「緩肝之急」特性(《湯液本草》)能舒緩肝經攣痛,針對弦脈之肝鬱。
紅花:
- 少量(5分)取其 活血通絡,辛散之性助疏肝解鬱,治脅痛如鉤;
- 《本草匯言》謂其「破留血,散赤腫」,可解血分鬱熱,外透皮膚紅腫水疱。
全方配伍思維
- 清熱解毒:瓜蔞+甘草清肝肺熱毒,透發皮膚鬱火。
- 活血疏肝:紅花解肝經血瘀,配合瓜蔞開鬱散結,促進氣血暢通。
- 標本兼顧:止痛(治標)與清熱活血(治本)並行,針對「痛—熱—瘡」連鎖病機。
此方簡潔,體現「肝主脅痛」「熱鬱發瘡」的傳統理論,以通絡清熱為核心,契合「脈數弦、夜劇」的證候特點。
傳統服藥法
大栝樓1枚(重1-2兩者,連皮搗爛),粉草2錢,紅花5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肋間神經疼痛皮膚表面起水疱
相同名稱方劑
脅痛煎, 出處:《醫旨緒餘》卷下引黃古譚方。 組成:大栝樓1枚(重1-2兩者,連皮搗爛),粉草2錢,紅花5分。 主治:脅中痛如鉤摘之狀,皮膚紅色及半身發水皰瘡,夜重於晝,脈數而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