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湯

青黛湯

QING D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30%
大腸經 12%
脾經 10%
心經 10%
肝經 7%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黛湯中含有青黛,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活血化瘀: 青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青黛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青黛在青黛湯中起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青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青黛性寒,苦寒之性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緩和,可調和青黛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解毒增效: 甘草本身具解毒功效,可與青黛協同作用,增強解毒效果,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因此,青黛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更能解毒增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黛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瓜蔞性寒,味甘苦,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效,能有效抑制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青黛湯中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效果。
  2.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瓜蔞還具有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作用,能幫助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因濕熱瘀阻引起的疼痛。這對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較好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黛湯方劑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流注」、「瘟疫餘邪未盡」,對應古典醫籍中熱毒壅滯、痰瘀互結之證候。「流注」多指邪毒深伏,氣血不暢而生的遷延性腫塊;「頭項身體生發疙瘩」及「兩腮腫、發頤」,則屬熱毒上攻或鬱於肌腠,發為皮膚瘡腫或腮頜淋巴腫痛(類似現代痄腮、淋巴結炎等)。其病機核心為「餘熱未清,痰毒凝滯」,故方劑設計以清解餘熱、散結消腫為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青黛(君藥)

    • 性味鹹寒,歸肝經,擅清肝火、解熱毒,為治「瘟疫熱毒」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涼血解毒,治小兒驚熱疳熱」。方中用為君,直折餘熱,並針對「發頤腫痛」發揮清熱散腫之效。
  2. 金銀(應為金銀花之略稱,臣藥)

    • 「淨五分」當指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力強,尤擅透散上焦風熱。《滇南本草》稱其「清熱解毒,療癰疽疥癬」。助青黛透邪外出,針對「疙瘩」、「腮腫」等皮膚熱毒。
  3. 瓜蔞(佐藥)

    • 「半個」用量重在化痰散結,其性甘寒,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本草匯言》)。此處用於化解熱毒鬱結所致痰瘀,解決「流注」之痰凝病機。
  4. 生甘草(使藥)

    • 用量二錢,既調和諸藥,又增強解毒之功。《藥性論》指其「主癰腫,消熱毒」。與酒同煎,可引藥上行,加速藥力達表。
  5. 酒煎服法

    • 以酒為引,取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肌腠,尤適「頭項身體」表淺病灶;酒亦能行氣活血,破解「流注」之氣血壅滯。

全方配伍思想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化痰散結為輔」,青黛、金銀花直清熱毒,瓜蔞化痰開結,甘草調和並加固解毒之力。酒煎法則強化解毒藥之透散效果。針對病機「熱毒夾痰」之證,尤其適用於熱性病後期餘邪未盡,或急性熱毒上攻之局部腫痛,體現「清透並行,痰熱共治」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青黛5分,生甘草2錢,金銀(淨)5分,瓜蔞半個。酒1鐘,和水煎服,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流註、瘟疫餘邪未盡,頭項身體生發疙瘩。兩腮腫,發頤。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可以加用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患者有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可以加用桔梗、甘草等清熱利咽的藥物。

相關疾病


腮腺炎肺炎唾液腺炎化膿性關節炎

相同名稱方劑


青黛湯, 出處:《治疫全書》卷五。 組成:青黛5分,生甘草2錢,金銀(淨)5分,瓜蔞半個。 主治:流註,瘟疫餘邪未盡,頭項身體生發疙瘩。兩腮腫,發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