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臟湯中加入瓜蒂,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瓜蒂味苦性寒,入心、胃經,能清心火、瀉胃火,並能利濕化痰,解毒消腫。
對於安臟湯而言,瓜蒂的加入能起到以下作用:
- 清熱解毒: 安臟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熱毒等病症,瓜蒂的清熱解毒功效能幫助緩解症狀。
- 利濕化痰: 部分安臟湯方劑也用於治療濕熱、痰濁等病症,瓜蒂的利濕化痰功效能促進體內濕熱排出,緩解痰濁阻塞。
因此,瓜蒂在安臟湯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目的。
安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一、調和藥性: 安臟湯多以辛溫燥烈藥物組成,易傷津液,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燥烈傷陰。
二、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緩解某些藥物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例如某些辛溫藥物過於燥烈,易傷肺,甘草能起到保護肺部的作用。
安臟湯方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 和 解毒消腫 的功效。
荊芥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腫止痛的功效。安臟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蘊結心胸、心煩不寧、神志恍惚、舌苔黃膩、脈數等症狀。荊芥加入方劑中,可起到疏散心胸鬱熱、解毒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臟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症:「肝葉倒置所致兩目無恙,而視物皆倒置。」
此描述屬中醫古籍中罕見病症,蓋「肝葉倒置」非現代解剖學概念,而為中醫臟象理論中肝氣逆亂、升降失常之象徵。肝主疏泄,其氣升發,若肝氣上逆過甚,可能擾亂清竅,導致視覺異常(如視物顛倒)。此症或與「眩暈」「視惑」相關,古代醫家以此形象化語言表述氣機顛倒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參蘆鞭(人參蘆)
- 特性:苦微溫,傳統視為「湧吐藥」,主升提氣機。
- 作用:據《本草綱目》載,參蘆可「吐虛勞痰飲」,此方取其催吐之性,逆轉肝氣上衝之勢,使鬱滯之氣隨吐而泄。
2. 瓜蒂
- 特性:苦寒有毒,為強力湧吐藥。
- 作用:《傷寒論》用以治「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此處協同參蘆鞭,加強吐法效力,迅速排除上焦壅滯之氣痰,以解肝氣沖逆。
3. 甘草
- 特性:甘平,調和諸藥,緩和瓜蒂、參蘆之峻烈。
- 作用:保護胃氣,防吐過傷正,体现「峻藥緩攻」之思。
4. 荊齊(疑為荊芥或萕,待考)
- 若為荊芥:辛微溫,入肝經,善祛風解表、宣通氣機,助疏肝解鬱。
- 若為萕(通萆薢):苦平,主利濕濁,或用以化痰濕以輔助湧吐。
配伍邏輯
- 吐法為核心:肝氣上逆致「視物倒置」,屬急症實證。方以參蘆、瓜蒂峻吐,使逆亂之氣隨痰涎吐出,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治則。
- 調和與引經:甘草緩和毒性,荊芥或萕薢助疏肝祛邪,鵝翎掃喉為外治法,刺激嘔吐反射,協同內服藥力。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吐法強行調節氣機:
- 逆向矯正肝氣:肝氣本應升發有度,若過亢上逆,吐法可「以逆治逆」,瞬間降氣。
- 祛痰開竅:氣逆多夾痰濁,吐後痰去氣順,清竅得安,視覺恢復。
- 急症速效:針對突發性氣機紊亂,吐法直折病勢,非緩調所能及。
總結
安臟湯為古代「吐法治肝」之峻劑,以湧吐開閉、降逆調氣為核心,針對肝氣暴逆所致視覺異常。其組方體現「邪實當攻」的治療思維,然需辨證精準,僅適於實證氣逆者。透過吐法重置氣機升降,或可解释「肝葉順則視物復常」之古典表述。
傳統服藥法
參蘆鞭2兩,瓜蒂7個,甘草1兩,荊齊3錢。
水煎3大碗,頓服之,即用鵝翎掃喉中。必大吐,吐後而肝葉必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相同名稱方劑
安臟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參蘆鞭2兩,瓜蒂7個,甘草1兩,荊芥3錢。 主治:肝葉倒置所致兩目無恙,而視物皆倒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