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齡湯

延齡湯

YAN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延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延齡湯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減緩其藥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也具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延齡湯的整體功效,達到更好的延年益壽的效果。

延齡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延齡湯旨在補益氣血、延緩衰老,而白朮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為機體提供充足的能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2. 固本培元:白朮具有固本培元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延年益壽。延齡湯中加入白朮,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從根本上提升人體的健康水平,延長壽命。

延齡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之效。延齡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熱邪交雜的病症,荊芥能有效驅散外邪,解除表證,促進機體恢復。
  2. 通竅透疹,涼血止癢: 荊芥亦能通利鼻竅,透發疹痘,對於風熱引起的疹出不暢、皮膚瘙癢等症,具有一定的療效。延齡湯中加入荊芥,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通竅透疹、止癢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延齡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風」,即泛指各種風邪所致之疾。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可致頭痛、眩暈、身痛、皮膚瘙癢,或口眼歪斜、肢體麻木等症。延齡湯以疏風調氣為核心,旨在平息內外風邪,調和氣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荊芥(3兩)
    為君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長於祛風解表、透疹止癢。其輕揚升散,善治頭面風邪,既能疏散外風(如感冒頭痛),又能平息內風(如皮膚風疹),契合「諸風」之廣泛病機。

  2. 白朮(2兩,炒)
    為臣藥,甘苦性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風邪易夾濕,且久病多脾虛。白朮能固護中焦,既助荊芥祛風濕之邪,又防風藥耗氣之弊,標本兼顧。

  3. 炙甘草(1兩)
    為佐使藥,甘平和中,調和諸藥。其益氣之力可輔白朮健脾,緩解風藥之辛散,使祛邪不傷正。

組方邏輯推理

  • 祛風為主,健脾為輔
    荊芥用量最重,直指風邪;白朮次之,健脾以絕生風之源(如脾虛生濕化風);甘草最少,重在調和。三者比例(3:2:1)凸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法。
  • 茶清送服之妙
    茶性涼能清頭目,助荊芥上行散風熱;其苦降之性又可制約風藥過升,防藥性偏頗。

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雖簡,然配伍精當:

  • 外風:風寒感冒之頭痛、鼻塞;風熱上攻之目赤咽痛。
  • 內風:皮膚風疹瘙癢(荊芥透表)、脾虛濕盛之眩暈(白朮健脾化濕)。
  • 氣機失調:風邪襲絡之輕微肢體麻木(甘草、白朮益氣通絡)。

總結

延齡湯以「風病」為綱,通過祛風解表、健脾固本、調和氣血,展現中醫「治風先治氣,氣行風自滅」之理。其藥簡力專,適用範圍廣,符合古代「一方多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炙),白朮2兩(炒),荊芥3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茶清點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甘平,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延齡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甘草1兩(炙),白朮2兩(炒),荊芥3兩。 主治:諸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