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快風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痛之效。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其具有祛風解表、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特別是頭風、面風、肢體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快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防風的加入可有效散寒祛風、止痛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快風膏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風之效。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癢消腫之功。快風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風疹瘙癢等症,而荊芥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症的病機,疏散外邪,止癢止痛,達到治療效果。此外,荊芥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進一步增強快風膏的療效。
快風膏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效。快風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咽喉不適,改善呼吸道症狀。
- 通絡止痛: 桔梗還具有一定通絡止痛作用,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快風膏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症,桔梗的通絡止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桔梗在快風膏中發揮着宣肺利咽、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快風膏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健脾燥濕,祛風止痛: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祛風止痛之效。快風膏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白朮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並能祛風止痛,減輕疼痛症狀。
- 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白朮還有補氣益氣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祛邪,有利於抵抗外邪入侵,預防風寒濕邪反覆發作。
綜合以上,白朮在快風膏中起到健脾燥濕、祛風止痛、固本培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
快風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藥性: 快風膏主要用於治療風溼痹痛,其藥性往往偏寒涼。甘草性甘溫,能夠中和藥性,緩和寒涼之弊,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材的性味可能存在偏頗,例如辛辣、苦寒等,甘草能夠調和各味藥性,使藥效協調,避免單一藥性過強而影響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快風膏中起著緩解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穩定,更安全有效。
快風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涼血消腫之功效。快風膏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而大黃可有效清除局部熱毒,消腫止痛,減輕炎症反應。
-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利於傷口癒合。
因此,快風膏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多重功效,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快風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熱」,意指針對多種因熱邪引起的症狀,如風熱表證、肺熱咳嗽、熱盛煩躁等。其作用機理側重於「通利肺腑」,旨在宣肺透表、清熱解鬱,使熱邪從肺衛外解或從二便下泄。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防風(1錢)
- 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為「風藥中之潤劑」。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主治外感風邪,尤其風熱或風寒夾熱證。於本方中協同荊芥穗透散表熱,開泄肺氣。
荊芥穗(1錢)
- 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輕揚升散。
- 功效:發汗解表,宣透風熱,兼能利咽喉。與防風相須為用,增強疏風散熱之效,針對熱邪鬱於上焦。
苦梗(桔梗,1錢,研,用糯米同炒)
- 性味苦辛平,歸肺經。糯米同炒可緩其燥性,增強健脾之效。
- 功效:宣肺利咽,載藥上行,為「舟楫之劑」。本方中開提肺氣,助防風、荊芥透邪外達,並通利肺腑壅滯。
白朮(半錢)
- 性味苦甘溫,歸脾、胃經。
-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此處用量輕,意在固護中焦,防風藥過散傷正,兼杜絕生濕化熱之弊。
甘草(1錢,劑量據推測補入)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效: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兼能清熱解毒。與桔梗配伍(如甘桔湯)可利咽止咳,輔助清肺熱。
黃耆(1錢,濕紙裹火熬)
- 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濕紙火熬或為減其溫性。
- 功效:益衛固表,托毒外出。雖性偏溫,但在本方中與防風、白朮相配(如玉屏風散之義),扶正祛邪,助透熱而不傷正。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表裡分消熱邪
- 防風、荊芥穗疏風解表,開腠理以散外熱;桔梗宣肺,黃耆托邪,使熱從表透。
- 白朮、甘草健脾和中,防外感內傳,兼顧肺脾氣機升降。
通利肺腑機制
- 「肺與大腸相表裏」,桔梗宣肺氣可通調腸道;若熱不退,配合青金丹(推測含大黃等瀉下藥)微利,使熱從二便下泄,體現「病在上,取之下」的治法。
配伍特點
- 風藥(防風、荊芥)與補氣藥(黃耆、白朮)並用,散不傷正,補不滯邪。
- 輕劑煎煮(淡竹葉3片為引),竹葉甘淡滲利,導熱下行,契合「治上焦如羽」原則。
四、適用症候推論
本方適合「熱鬱肺衛」之證,如:
- 外感風熱初起,見發熱、微惡風、咽痛。
- 肺熱咳嗽,痰黏難咯,兼氣短乏力(正虛夾熱)。
- 小兒體弱易感,熱勢不重但纏綿不退者(需配合輕瀉法)。
五、與現代應用聯想
若以現代醫學角度,或對應上呼吸道感染、輕型肺炎等屬肺熱壅滯者,組方體現「免疫調節」(黃耆、白朮)與「抗炎解熱」(防風、荊芥、桔梗)的結合思路。
(註: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依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防風1錢,荊芥穗1錢,苦梗1錢(研,用糯米同炒),白朮半錢,甘草1錢,黃1錢(濕紙裹,火熬)。
通利肺腑。
上為末。
每服半錢,用淡竹葉3片同煎,溫服;如不退,與青金丹微利,再與此藥服之。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熱外感初起,症狀較輕時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快風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防風1錢,荊芥穗1錢,苦梗1錢(研,用糯米同炒),白朮半錢,甘草1錢,大黃1錢(濕紙裹,火熬)。 主治:通利肺腑。主治:諸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