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摩膏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止癢消腫等功效。 其中的甘草酸能抑制炎症反應,並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病症。
- 甘草性質溫和,不易刺激皮膚。 甘草摩膏通常會將甘草研磨成粉末或提取其有效成分,再製成膏狀,方便外敷使用,且不會對皮膚造成刺激或過敏反應。
甘草摩膏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甘草摩膏常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等症,防風的加入可增強其止癢效果。
- 緩解疼痛: 防風亦具有一定的止痛功效,可減輕皮膚炎症引起的疼痛感。與甘草、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更全面地緩解皮膚病的症狀,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甘草摩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甘草摩膏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朮的加入可增強其健脾益氣功效,同時也能緩解濕氣困脾導致的腹瀉等症狀。
- 配伍相宜,相輔相成: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之效。白朮與甘草配伍,一溫一平,相輔相成,既能增強補脾益氣之功,又能避免溫燥傷陰。
甘草摩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桔梗這一重要藥材。桔梗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化痰等功效。在甘草摩膏中加入桔梗,主要是利用其開宣肺氣、化痰止咳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所導致的咳嗽、喉嚨痛以及聲音嘶啞等症狀。此外,桔梗還能引導其他藥物至肺部,增強整體療效。與甘草相配,甘草能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二者結合,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潤肺止咳效果,還能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身體康復。在治療肺系疾病時,甘草摩膏中的桔梗起到了關鍵性的輔助與增效作用。
甘草摩膏方劑中包含雷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消腫止痛: 雷丸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消散局部瘀血腫脹,緩解疼痛,配合甘草的緩解疼痛作用,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驅蟲止癢: 雷丸可驅除體內寄生蟲,對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有較好的療效。其與甘草共同作用,可達到止癢、消炎、促進皮膚修復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摩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小兒新生,肌膚嫩弱」之體質,因風邪易乘虛侵襲,導致以下症狀:
- 身體熱:風邪鬱於肌表,化熱而發。
- 中大風,手足驚掣:風勝則動,風邪內襲經絡,引動肝風,故見肢體抽掣。
其外用「摩膏」之法,透過揉摩體表,使藥力透達腠理,以達「辟風寒」之效,預防並緩解風邪所致諸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甘草(炙):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炙用更增溫補之性,扶助正氣。
- 防風(去叉):辛溫祛風,為「風藥潤劑」,善走表驅外風,兼能止驚掣。
- 白朮:健脾益氣,固護中焦,與防風協作(如「玉屏風」思路),實衛以禦外邪。
- 桔梗:宣肺氣、開腠理,助藥力外達肌表,兼化痰以防風邪夾痰。
- 雷丸:傳統多用於殺蟲,但此方取其「除風熱」之效(《本草經疏》載其「主風邪」),或用以清解鬱熱。
2. 劑型與外治原理
- 豬脂為基:性潤黏膩,能滋養肌膚,助藥力滲透;煉油後可去其腥濁,增強溫行之力。
- 摩法施用:
- 揉摩囟門:嬰兒囟門未閉,為邪氣出入門戶,藉藥膏溫摩可驅風固護。
- 摩手足心:手心(勞宮)、足心(湧泉)為經絡要穴,可引藥入里,安神定驚。
- 整體機理:諸藥協同,透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於肌表,疏風散邪、健脾護肺,兼以甘緩安撫,標本兼顧。
3.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述小兒風邪,然其「防風+白朮」固表、「甘草+豬脂」潤燥的配伍,亦可推廣至:
- 成人腠理不固,易感風寒者外用作預防。
- 皮膚乾燥搔癢,因風邪鬱於肌膚者,可潤燥祛風。
結語
甘草摩膏以柔潤外用之劑,結合祛風、健脾、宣肺之藥,體現「治未病」與「外治透達」的中醫思維,尤宜於小兒嬌嫩之體,避風邪於未然。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1兩,防風(去叉)1兩,白朮3分,桔梗3分,雷丸2兩半。
辟風寒。
上為粗末,用不入水豬脂1斤,鍋內火上先煉過,去滓,入諸藥末,更煎令成膏,新綿濾去滓,入瓷盒內貯之。
每用特取少許,炙手,以膏摩之,百度效。小兒無病,每日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甘草摩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甘草摩膏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 甘草摩膏使用後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摩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甘草(炙)1兩,防風(去叉)1兩,白朮3分,桔梗3分,雷丸2兩半。 主治:闢風寒。主治:小兒新生,肌膚嫩弱,喜爲風邪所中,身體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