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散

BAO H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薄荷散中加入桔梗,主要考量其宣肺利咽之效。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祛痰之功效。薄荷散以薄荷為主,清熱解表、疏風散熱,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加入桔梗,可增強其宣肺利咽之效,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使藥效更為全面。同時,桔梗亦有助於排出痰液,促進呼吸道通暢。

薄荷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散風止痛功效: 薄荷性涼,善於清熱解表,止痛止癢。防風性溫,善於散寒解表,止痛止痙。兩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散寒止痛,更能增強止癢效果,對於風寒、風熱、風濕等引起的各種疼痛,均有較佳療效。
  2. 協調藥性,減少副作用: 薄荷辛涼,過量使用可能引起胃寒、腹痛等副作用。防風性溫,可以緩解薄荷的寒性,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被人體接受。

薄荷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緩和薄荷的寒性: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薄荷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的作用,與薄荷搭配,可使薄荷的清熱解表作用更加顯著,更能發揮藥效。

甘草的加入,使薄荷散的藥性更加平和,適合更廣泛的病症使用,也降低了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薄荷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上述古籍文獻,可見「薄荷散」在中醫臨床應用上,具有多方面的功效與主治,尤其在兒科領域被廣泛使用,以下就其治療原理與功效進行分析:

一、 祛風散熱,解表退熱:

多篇文獻記載「薄荷散」用於治療小兒傷寒初起,以及熱病發熱、無汗等症狀。方中主要成分薄荷,其性辛涼,能疏散風熱,透達肌表,使熱邪從汗而解。麻黃亦有發汗解表之功,可加強薄荷的退熱作用。故本方可用于外感風熱,或內熱壅盛之初起階段。

  • **《類證治裁》**提到「薄荷散風火」,表明其有疏散風熱之效。
  • **《嬰童百問》**記載「薄荷散,治乳下嬰兒鼻塞不通,及治夾驚傷寒,極熱變蒸」,以及「小兒傷寒初得,渾身發熱無汗...如嗽,當服...薄荷散」,都體現其用於小兒發熱的功效。
  • **《奇效良方》**言「治小兒傷寒,發熱頭疼夾驚,熱極生風,咳嗽痰涎壅滯,鼻塞不通」,也說明薄荷散可用于熱邪所致的諸多症狀。

二、 開宣肺氣,利咽解毒:

文獻中提及「薄荷散」可用於鼻塞不通、咽喉不利等症狀。薄荷具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功,可使肺氣通暢,邪熱得散。桔梗宣肺、利咽、化痰,亦能助薄荷開宣肺氣、利咽解毒。

  • **《嬰童百問》**記載「凡牙兒三朝五日...忽然鼻塞...或有驚悸作熱,薄荷散與服」,說明本方可治療小兒鼻塞。
  • **《聖濟總錄》**提到「治風熱攻目昏澀疼痛旋眩,咽喉壅塞,語聲不出」,表明薄荷散亦可用于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不利。
  • **《幼幼新書》**記載「凡有三五日鼻中壅,喉咽不利,咳嗽目赤...順者宜煎薄荷散發汗,則瘡毒自出」,說明本方在麻疹初起,有鼻塞咽痛之症狀時可以應用。

三、 鎮驚止搐,息風解痙:

部分文獻將「薄荷散」用於治療小兒夾驚、驚風等症狀,這與其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息內風有關。小兒體質特殊,易受熱邪影響,導致肝風內動,出現驚搐等症。薄荷散能疏散熱邪,使風息火平,有助於緩解驚搐症狀。

  • **《嬰童百問》**中提及「治風癇宜服薄荷散」,說明其可治療風邪所致的抽搐。
  • **《奇效良方》**言「治小兒傷寒,發熱頭疼夾驚,熱極生風」,亦可見其有息風止痙的作用。
  • **《幼科類萃》**指出「夾驚者...慎勿與治驚之劑,宜疏解之王氏薄荷散」,明確表明其可用於治療夾驚。
  • **《幼幼新書》**記載「夾驚傷寒候...睡里多驚,手足不定...宜用薄荷散三、二服」,也說明其能緩解驚惕等症狀。

四、 透疹解毒:

部分醫家認為「薄荷散」可用于疹痘初起,幫助透疹。此與其能發散解表、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有關。疹痘初起,若邪熱壅滯,不得透發,可致病情加重。薄荷散能疏散風熱,使熱邪從汗而解,有助於疹痘透發,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 **《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幼科》**均有「小兒才覺是瘡疹,宜服之」的記載,表明此方有助於疹痘透發。
  • **《幼幼新書》**記載「初覺之時,當用薄荷散微微發汗,次進調中散,瘡即自愈」,亦說明本方在麻疹初起時的應用。

五、 其他功效:

此外,部分文獻也提及「薄荷散」可用於治療風邪上攻、頭目眩暈、脫肛等症狀,這與方中成分的功效有關。例如,防風可祛風止痛,白芷可散風止痛,甘草可調和藥性。

  • 《聖濟總錄》 記載薄荷散可用于治療「風邪上攻,頭目眩暈,心隔煩悶」的病症。
  • 《活幼心書》 記載此方可治療「陽證脫肛」。

總結:

綜上所述,「薄荷散」以薄荷為主藥,配伍桔梗、防風、甘草等,具有祛風散熱、解表退熱、開宣肺氣、利咽解毒、鎮驚止搐、透疹解毒等多種功效,臨床應用範圍廣泛,尤其在兒科領域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小兒外感風熱、夾驚、麻疹等症狀。然具體應用仍需辨證論治,不可盲目使用。

傳統服藥法


薄荷葉、甘菊花(擇去梗)、甘草(炙,銼)、白芷、石膏(碎)、芎藭各等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荊芥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薄荷散性味辛涼,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薄荷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妄想狀態脫肛暈眩腹瀉多痰昏迷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薄荷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家薄荷葉1兩,麻黃(去節)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痘疹。

薄荷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薄荷(和梗)半兩,骨碎補(去毛)半兩,甘草2錢半,金罂刺根7錢半。 主治:陽證脫肛。

薄荷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七。 組成:芍藥8分,蒲黃4分,延胡索4分,當歸6分,荷葉蒂3個(炙)。 主治:血氣煩悶,脅肋脹滿及痛。

薄荷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真薄2兩,桔梗3兩,防風2兩,甘草1兩。 主治:心肺壅熱,頭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濁,小兒膈熱。

薄荷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薄荷葉1兩,蠍1分,天南星半兩(灰炒通黃赤色)。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肢體壯熱,手足冷,呻吟驚悸,睡卧不安。

薄荷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薄荷葉、甘菊花(擇去梗)、甘草(炙,銼)、白芷、石膏(碎)、川芎各等分。 主治:風邪上攻,頭目眩運,心膈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