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菊花煎」方劑中包含菊花,乃取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
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治風熱感冒、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其清肝明目之效尤為突出,能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
故「菊花煎」中以菊花為君藥,主治熱病、目疾等症,兼具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
菊花煎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緩解菊花寒性: 菊花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枸杞子性平味甘,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緩解菊花寒性,平衡藥性,減少副作用。
- 協同功效,增強效果: 菊花清熱解毒,明目消腫,枸杞子則補益肝腎,明目養肝,兩者搭配,可增強清肝明目的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菊花煎中加入枸杞子,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菊花煎中加入神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消食:神麴為麥芽的加工品,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消食、化積止瀉的功效。菊花煎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神麴的加入可以緩解因感冒引起的脾胃不適,增強患者的食慾,促進身體恢復。
- 調和藥性:菊花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引起脾胃虛寒,神麴則能溫中和胃,有助於調節菊花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不良影響,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菊花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菊花性寒,擅長清熱解毒,而生地黃則性寒涼,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 滋陰養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之功。菊花則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清熱解毒,同時滋陰養血,適用於陰虛火旺、血虛生風所致的病症,如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悸失眠等。
菊花煎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益精血: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菊花清熱解毒,而肉蓯蓉的滋陰補腎之效,可平衡菊花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菊花煎方劑通常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肉蓯蓉的滋陰補腎作用可以改善因肝腎陰虛導致的目疾,與菊花清熱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菊花煎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發表解肌之效。菊花煎中若加入桂枝,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有助於治療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
- 調和氣血:桂枝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菊花煎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達到溫和調理的目的。
主治功效
菊花煎主治功效分析
菊花煎,依據古代醫書記載,主要有以下功效:
清熱解毒,明目
菊花與枸杞子同用,可增強清熱明目之效。在多篇古文中皆有提及,如:
- 《本草綱目》:「治頭風,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 《眼科闡微》:「菊花(君),菖蒲(臣),白礬(使生用),三味煎湯,浸真青絹搽之。」 指出菊花可用於治療眼部疾病。
- 《萬氏祕傳片玉心書》:「祖傳治小兒目赤者,以涼驚丸,菊花煎湯下。」 說明菊花煎湯可用於治療小兒目赤。
- 《喉科金鑰全書》:「目疾紅腫痛甚,羞明,眼眵膠結,杭菊花煎湯服。」 指出菊花煎湯可治療眼疾紅腫疼痛、畏光、眼屎黏稠等症狀。
- 《壽世編》:「眼目昏花,菊花煎水,兌童便洗,數次即愈。」 說明菊花煎水可用於治療眼目昏花。
- 《外科證治全書》:「生睫邊,形如豆粒有尖。以線針刺破即瘥,故俗名偷針,乃太陽經結熱也。如刺後風邪襲入瘡口,面目浮腫,目赤澀痛者,用芎皮散二錢,菊花湯調下,覆頭出汗即愈。」 指出菊花湯可治療眼部疾病「偷針」。
- 《救生集》:「治發眼初起,先服湯藥一二劑。白芷一錢二分,枳殼八分,川芎一錢,甘菊一錢五分,蟲退一錢,陳皮八分,赤芍七分,荊芥七分,羌活一錢,紅花三分,防風八分,甘草四分,蔥頭二根,生薑一片,將前藥用水二碗,煎一碗,溫服一二劑,再服此丸三錢,用菊花煎湯送下。」 指出菊花煎湯可用於治療發眼初起。
治療疔瘡、癰腫等外科疾病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也可用於治療疔瘡、癰腫等外科疾病。例如:
- 《外科心法要訣》:「豢虎疔生於耳內,於膿成之時,宜挑破搽拔疔散。燕窩疔生於腋下,腫硬麵赤譫語,如疔在左腋潛注,則右體之痘沉伏失色,右亦如之,亦挑破去其根,用拔疔散搽之,服消毒飲子。」 提出可用菊花煎湯清洗患處。
- 《醫學心悟》:「形似靴釘,但差長耳。先用小刀點刺,隨用冰片散吹之,以甘桔湯多加菊花煎飲之。菊花連根帶葉,皆消疔之聖藥也。每用四兩,煎湯頓服,一切疔腫皆散,自然汁尤效。」 強調菊花是消疔的聖藥,可內服外用。
- 《喉科大成》:「六曰喉疔,形似鞋疔,但差長耳。先用小刀點刺,隨用冰片散吹之。以甘桔湯多加菊花煎飲之。菊花連根帶葉,皆消疔之聖藥也。每四兩煎湯頻服,一切疔腫皆散,自然汁尤妙。」 與《醫學心悟》的描述相似,強調菊花對於喉疔的療效。
- 《喉科心法》:「亦急症也。生喉間,形似靴釘,尖而且長,紫黑堅硬。初起麻癢,旋即大痛,急用喉痹飲,多加白菊花煎服。或單用菊花連根帶葉,生用二三兩煎湯,頓服尤效,野菊花葉亦好。又用露蜂房,蛇蛻各用火煅存性,每服一錢,酒調下,輕者一服立效,重者連進二服,少頃腹中大痛,痛止即愈。但須及早下手,不可遲延,無不內消。」 詳細描述了菊花治療喉疔的用法和效果。
- 《奉時旨要》:「喉疔,形如靴釘,先吹冰片散,服加味甘桔湯,多用菊花煎飲之。」 指出菊花煎飲可用於治療喉疔。
- 《外科證治祕要》:「石榴疽,生於肘尖上。初起一粒黃粟小泡,根堅色紅,漸漸腫大痛不可忍,皮破泛出如榴子,令人寒熱。以八九日得膿為吉,反此則兇。治法:鮮生地、地丁、連翹、丹皮、山梔、歸尾、防風、赤芍、銀花、大貝母、牛蒡子。外以菊花燒灰,加輕粉少許敷之。再用菊花煎湯洗之。」 提出菊花可用於治療石榴疽,可外敷和煎湯清洗。
- 《外科備要》:「火珠疔,生於鼻孔內,闐塞噴火,面赤眼紅,亦用銀針鉤破,用黃連膏闕,加冰片滴入鼻孔,內服瀉金散:犀角(鎊)、牛蒡子(炒研)、紅花、生地、桔梗、赤芍、紫蘇、生甘草(各一錢),水煎服。忘汲疔,生於眼沿,腫如封蛤,煩熱面紫,宜挑破,用燕脂嚼汁點之,兼蒲公英、菊花煎湯洗之。」 指出蒲公英、菊花煎湯可清洗忘汲疔。
治療風證
《太平聖惠方》:「治一切風。其效如神。菊花煎方。」 指出菊花煎可治療一切風證。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治婦人經候不通,口乾、頭暈,是肝血熱,加菊花煎服,立效。」 指出菊花煎可治療婦人肝血熱引起的經候不通、口乾、頭暈等症狀。
其他功效
- 《本草綱目》:「傷寒熱毒攻目生翳,入片腦;赤翳攀睛貫瞳人,加辰砂,黃蠟丸,納之;小兒疳眼流淚,加牡蠣、豬肝煮食。」 說明菊花在眼科疾病中的應用,並根據不同病症搭配不同藥物。
- 《外治壽世方》:「桑葉,白菊花煎湯。以青綢擦洗之。」 指出桑葉、白菊花煎湯可用於擦洗。
- 《外科大成》:「再以用藥次第而言之。如初起時。寒熱拘急。脈緊而數者。為在表。先服蟾酥丸。次用紺珠丹汗之。如發熱口乾便閉。脈沉而實者。為在裡。先服蟾酥丸。次服貴金丸下之。如無表裡症者。邪在經也。先服蟾酥丸。次服無憂散清之。如煩熱神昏乾嘔者。邪氣內攻也。菊花煎湯。」 指出在煩熱神昏乾嘔者,邪氣內攻時,可用菊花煎湯。
- 《理瀹駢文》:「眼癢蟬蛻菊花煎洗治胬肉菌毒一切目疾」、「凡眼病皆血脈凝滯為患黃連當歸赤芍煎洗血得熱則行也雪水煎尤妙」等,都說明瞭菊花在外用洗劑中,可以達到明目止癢等效果。
- 《四科簡效方》:「菊花煎濃汁服。」、「大醉不醒者,人乳、熱黃酒和服,外以生熟湯浸其身,則湯化為酒而人醒矣。瓜果過度者,亦可用此法。」 說明菊花煎濃汁有解醉酒、解瓜果過度之效。
- 《醫學窮源集》:「滑石(三錢),茯苓(三錢),黑豆皮(三錢),黑芝麻(四錢),青皮(錢半),蒲公英(二錢),澤瀉(二錢),牡丹皮(二錢),知母(二錢),萊菔子(三錢,炒),佛果金(四張),野菊花煎湯代水,紅絲綿及竹茹為引。」 指出野菊花煎湯可作為藥引。
- 《祕方集驗》:「楊梅瘡,敷方:血竭、硼砂、竹節白附各三分,真珠(豆腐煮數滾,布包槌碎,同燈心碾末)、琥珀(打碎,牛乳同煮乾,取出,又清水煮二三滾,曬乾為末)、雄黃各二分。共研為細末,麻油和勻,敷。先將瘡發透,瘡上有水珠出,用野菊花煎湯洗之,然後敷藥。」 指出野菊花煎湯可用於清洗楊梅瘡。
治療原理
菊花煎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等理論。菊花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
- 清熱解毒:菊花能清解熱毒,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疔瘡腫毒、目赤腫痛等症。
- 疏散風熱:菊花能疏散風熱,適用於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
- 平肝明目:菊花能平抑肝陽,清肝明目,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目赤腫痛等症。
-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神麴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 滋補肝腎,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枸杞子、生地黃能滋補肝腎,養陰生津,清熱涼血。
- 補腎益精,壯陽固精:肉蓯蓉可補腎益精,壯陽固精。
-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桂枝能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總之,菊花煎以菊花為主要成分,配伍其他藥物,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明目、治療外科疾病、治療風證等功效。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
傳統服藥法
菊花。
童便煎,洗數次即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肝腎陰虛、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視物不清等症。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菊花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引願濟堂方。 組成:菊花。 主治:眼目昏花。
菊花煎, 出處:《眼科闡微》卷二。 組成:菊花、菖蒲、白礬(生用)。 主治:目中有翳,目癢或悶。
菊花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甘菊花2斤(蒸濕,搗如膏),枸杞子2斤,神曲(炒微黃,搗末)2斤,生地黃4斤(研爛),肉蓯蓉半斤(去皺皮,炙令乾,搗末),桂心半斤(搗末)。 主治:一切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