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巴菊枸杞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巴戟天具有顯著的藥用價值。巴戟天,別名“巴戟子”,性溫,味甘,有補腎壯陽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與生殖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因此,補腎對於提升體力和增強免疫力有重要作用。
此藥方的組成中添加巴戟天,有助於提升每個組成成分的療效,特別是在滋補肝腎、增強視力和抗衰老方面。結合菊花、枸杞等其他成分,能夠保障身體的平衡,達到更好的養生效果。此外,巴戟天還具有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全身的代謝,這與中藥方劑的整體調理理念相吻合。因此,巴戟天的加入使得巴菊枸杞丸在針對虛症、視力減弱及體力不支等問題上更具療效。
巴菊枸杞丸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明目降火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同時,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眼疲勞等問題。
因此,將菊花加入巴菊枸杞丸中,能發揮其清熱解毒、明目降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肝火上炎及眼部不適等症狀。
巴菊枸杞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是因為枸杞子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滋補肝腎,明目益精: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腎,益精明目。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腰膝酸軟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扶正固本,增強免疫:枸杞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與巴菊等藥材搭配,能更好地發揮其滋補肝腎、清熱解毒的功效,提升機體抵抗力,預防疾病。
巴菊枸杞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補腎益精: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腎益精的功效,可與巴戟天、枸杞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腎臟機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 補氣固本,增強體質: 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氣固本、增強體質的作用,可與菊花、枸杞子等藥物相配合,共同提高人體抵抗力,改善因體虛引起的易感風寒、乏力疲倦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菊枸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虛不足,青膜遮蓋瞳人,視物不明」,屬中醫「目翳」「內障」範疇。古代醫家認為,腎藏精,精血上注於目則視物清明;若腎虛精虧,不能濡養目竅,則易生翳膜遮蔽瞳仁,導致視力昏矇。方中強調「戒酒色」,更佐證其針對腎氣耗損、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眼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巴戟(去心):
性溫味辛甘,歸腎經,傳統用於「補腎陽、強筋骨」。此處重用三兩,旨在溫補腎陽,助腎氣上達於目,以消翳膜。腎陽得充,則氣化有力,可推動精血上榮眼目。菊花:
性微寒味甘苦,歸肝肺經,善「平肝明目、清熱解毒」。方中用一兩,既制約巴戟、蓯蓉之溫性,又能清肝经浮火,防虛火上炎加重目翳。白菊尤擅明目,古方治眼疾多用之。枸杞:
性平味甘,歸肝腎經,為「滋補肝腎、益精明目」要藥。此方用量最大(六兩),直接填補肝腎精血,精足則目有所養,翳膜自退。其與巴戟配伍,一陰一陽,共補腎之根本。肉蓯蓉(酒洗):
性溫味甘鹹,歸腎大腸經,功能「補腎益精、潤燥」。酒洗後增強溫通之效,輔助巴戟溫腎陽,並協同枸杞滋養精血。四兩用量次於枸杞,顯其「陰中求陽」之妙。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肝腎同治」為核心,採「溫陽益精、清肝明目」法。巴戟、蓯蓉溫補腎陽,枸杞滋養腎陰,菊花清肝明目,形成陰陽並補、標本兼顧格局。煉蜜為丸緩圖其效,鹽湯送下引藥入腎。推測其治療原理為:通過補益肝腎精血,改善目竅失養狀態;兼清肝經鬱熱,防止熱邪膠結翳膜。尤適合腎陽不足兼肝血虧虛,虛中夾熱之眼疾患者。
傳統服藥法
川巴戟(去心)3兩,菊花1兩,枸杞6兩,肉蓯蓉(酒洗)4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50丸,鹽湯送下。
戒酒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菊枸杞丸,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川巴戟(去心)3兩,菊花1兩,枸杞6兩,肉蓯蓉(酒洗)4兩。 主治:腎虛不足,青膜遮蓋瞳人,視物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