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效散

SHENG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4%
胃經 10%
腎經 6%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聖效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濕,能瀉火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舌苔黃膩、小便短赤、腹痛腹瀉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2. 止血生肌:黃芩具有一定的止血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出血、瘡瘍久不癒合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聖效散中黃芩的加入,正是利用其清熱燥濕、止血生肌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聖效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 溫肺散寒,通竅止痛: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宣通鼻竅之效。對於寒邪客肺,鼻塞流涕,頭昏腦脹等症,細辛能起到溫散寒邪,通利鼻竅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細辛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增效作用。例如,聖效散中包含川芎、白芷等藥物,細辛能助其散寒止痛,改善鼻塞頭疼等症狀。

因此,細辛在聖效散中起到溫肺散寒,通竅止痛,並增強其他藥物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聖效散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聖效散中多用辛燥之品,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亦具有一定藥效,其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並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芩搭配,可增強清熱燥濕之效。

總之,甘草在聖效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節藥性,更能提升藥效,使其發揮最佳療效。

聖效散方劑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補益腎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其溫潤之性可補腎陰,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2. 配合藥性:聖效散整體方劑以滋陰補腎、活血化瘀為主,熟地黃作為主要藥材之一,能夠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其補益腎陰的功效,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

聖效散方中含有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下的功效。聖效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疔瘡腫毒、腸癰腹痛、濕熱痢疾等,大黃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促進毒素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對於熱毒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等症狀,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之,大黃在聖效散方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聖效散中含有梔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方中若出現熱毒蘊結、血熱妄行等症狀,梔子便能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效果。

聖效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其能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降低體內熱毒,有助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在聖效散中,赤芍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毒素,促進機體恢復。

聖效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一、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聖效散作為治療跌打損傷的方劑,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有助於傷口癒合。

二、 補血養血: 當歸同時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外傷導致的氣血不足,促進傷口癒合,加速身體恢復。

總之,當歸在聖效散中的加入,不僅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更能補血養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目的。

聖效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聖效散方中,牛蒡子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治療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的效果。
  2. 利咽開音:牛蒡子能疏散風熱,利咽開音,對於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聖效散中加入牛蒡子,可增強其利咽開音的效果,提高治療效率。

聖效散方中包含桑白皮,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利水消腫之效。

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抑制肺熱所致的咳嗽、喘息、痰黃等症狀;宣肺止咳作用,能疏通肺氣,利於咳痰,緩解呼吸道炎症。因此,桑白皮在聖效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聖效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聖效散本身多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疾病,菊花有助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疏散風熱: 菊花能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聖效散中加入菊花,可有助於疏散風熱,減輕患者的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效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文獻分析

從提供的古籍文獻來看,「聖效散」這個方劑名稱出現在多個醫學典籍中,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疾病:

  1. 眼科疾病:

    • 《世醫得效方》、《醫方選要》、《醫方集宜》等書中記載,聖效散可用於治療「諸般風熱,風癢熱毒」、「風眼」、「風熱上攻,癢而多淚,或生血筋翳膜」等眼科疾病,特別是外障熱眼,即由外感風熱引起的眼部炎症、翳膜等。
  2. 瘡瘍腫毒:

    • 《外科精要》、《活人事證方後集》、《雜病源流犀燭》、《証治準繩‧瘍醫》、《赤水玄珠》等書中,聖效散被用於瘡瘍潰爛的治療,特別是「收斂瘡口」、「癰疽潰爛臭穢」等情況。其作用包括「收斂瘡口」、「拔毒」等。
  3. 痢疾:

    • 《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幼科釋謎》等書中記載了「聖效散」用於治療「血痢久不瘥」、「小兒赤白久痢不止」等痢疾相關的症狀。
  4. 其他疾病:

    • 《驗方新編》中記載的「加減聖效散」用於治療「傷寒時疫、風濕、陰陽兩感,表裡未辨」等症狀,以及「痧症」。
    • 《幼幼新書》、《幼科釋謎》中記載的「止渴聖效散」用於治療「小兒因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等症狀。
    • 《聖濟總錄》中提到「治大風癩疾聖效散淋渫方」。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方劑組成和文獻記載的功效,可以推測「聖效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 黃芩、大黃、梔子、菊花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這是治療風熱眼病、瘡瘍腫毒的基礎。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赤芍、當歸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緩解疼痛。

  3. 收斂生肌: 從多部文獻中提到「聖效散」可用於「收斂瘡口」來看,方中可能含有促進傷口癒合的成分,但具體藥物需結合完整方劑組成來判斷。

  4. 燥濕止痢: 文獻中提到治療痢疾的功效,推測可能與方中某些藥物具有燥濕止痢的作用有關,例如黃連具有清熱燥濕、止瀉痢的作用。

  5. 疏風散邪: 針對眼科疾病和「加減聖效散」治療的表證,方中可能含有疏風散邪的藥物,例如牛蒡子、細辛等。

總結

「聖效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在古代醫學中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眼科疾病、瘡瘍腫毒和痢疾。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等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不同的醫家或典籍中記載的「聖效散」可能存在藥物組成上的差異,因此其具體功效和應用也需要結合具體的方劑組成和醫家經驗來判斷。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1兩(火煅),黃連半兩,海螵蛸4兩(水浸7日,每日換水),青鹽(別研)1兩,白礬(枯)1兩,虢丹(水飛)1兩,輕粉1兩。
上為極細末。
每用1字,湯泡洗眼;點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注意事項】本方性味苦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角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痲風 [漢生氏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聖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馬棘葉3斤。 主治:大風癩疾。

聖效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二引《經驗良方》。 組成:石膏、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諸般頭痛。

聖效散, 出處:《外科精要》卷中。 組成:黃柏(炒黑),川山甲(炒黃)1兩,檳榔、木香、雞內金2個。 主治:收斂瘡口。主治:潰瘍。

聖效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張渙方。 組成:赤石脂(燒赤)1兩,白龍骨1兩,阿膠(炙)1兩,訶梨勒皮半兩,木香半兩,乾薑(炮)半兩,黃連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血痢久不癒。

聖效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爐甘石1兩(火煅),黃連半兩,海螵蛸4兩(水浸7日,每日換水),青鹽(别研)1兩,白礬(枯)1兩,虢丹(水飛)1兩,輕粉1兩。 主治:目赤,目翳。

聖效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黃芩2兩,北細辛2兩,甘草2兩,熟地黃2兩,大黃2兩,山梔子2兩,赤芍藥2兩,當歸尾(極細者)2兩,牛蒡子2兩,桑白皮2兩(有翳膜加1兩用),菊花5兩(去梗)。 主治:諸般風熱,風癢熱毒;大人小兒生翳、生膜、生血筋,屬外障熱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