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脩肝散

JIA WEI YOU GAN SAN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0%
肺經 18%
心經 15%
脾經 7%
膽經 7%
胃經 7%
小腸經 5%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小兒脾胃實熱,或是胎中受毒,或因乳母好食熱物,以致眼生翳者。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性苦、寒。主治清心除煩、心經有熱、鬱熱不減的胸膈煩悶證、清濕熱、通泄三焦之實熱火毒。用於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薄荷性味辛、涼。主升浮、既可疏散上焦風熱、又可疏理肝氣,用於疏風散熱、疏肝解鬱。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主治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本品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長於疏散風熱、故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

木賊性甘苦、平、無毒。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脩肝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梔子、薄荷、連翹、麻黃、赤芍藥、羌活、當歸、大黃、黃芩、菊花、木賊、白蒺藜、川芎、甘草。 主治:小兒脾胃實熱,或是胎中受毒,或因乳母好食熱物,以致眼生翳者。

加味脩肝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梔子3兩,薄荷3兩,羌活1兩,當歸5錢,大黃5錢,連翹5錢,黃芩1兩,赤芍藥1兩,菊花1兩,木賊1兩,白蒺藜1兩,川芎1兩,麻黃、甘草。 主治:患眼生翳,如珠垂簾遮睛者。

加味脩肝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羌活1兩,防風1兩,桑螵蛸1兩,梔子1兩,薄荷1兩,當歸1兩,赤芍藥1兩,甘草1兩,麻黃1兩,連翹1兩,菊花1兩,木賊1兩,白蒺藜1兩,川芎1兩,大黃1兩,黃芩1兩,荊芥1兩。 主治:肝經熱毒入腦,眼生花翳白陷。目中忽然腫痛赤澀,淚出不明,眼中生翳如蘿蔔花,或魚鱗子,入陷如碎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清熱消腫湯

相似度 74%

驅風散熱飲子

相似度 72%

雙解消毒散

相似度 68%

洗肝明目湯

相似度 66%

除翳掃雲散

相似度 66%

雙解通聖湯

相似度 64%

加減雙解散

相似度 64%

清上瘀血湯

相似度 64%

清熱瀉火湯

相似度 64%

相關典籍